論當代美國小說對世博會的狂歡式重構
發(fā)布時間:2019-08-12 10:11
【摘要】:世博會已有很長的歷史,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文學中也屢見不鮮。世博會雖起源于歐洲,美國世博會卻始終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歷史上及文學中均是如此。本文選擇理查德·派克的《良辰美景》(2001)、埃里克·拉森的《白城惡魔》(2003)以及E.L.多克特羅的《世博會》(1985)三部當代美國小說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文本對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和1939-1940紐約世博會的再現(xiàn),本文指出這三部作品對美國世博會的結(jié)構、價值體系及作用進行了狂歡式重構,挑戰(zhàn)了世博官方的霸權主義,并使文本中的世博會適應于反獨白化的新時代發(fā)展。 本文借鑒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從“狎昵接觸”、“雙重性”和“統(tǒng)一”三個層面出發(fā)并對其略作修正,分析小說對世博會的重構。第一章探討《良辰美景》中的狂歡式狎昵接觸。根據(jù)巴赫金的理論,狂歡式狎昵接觸把原本遙遠的和分開的人和事物拉近,使其進行具體直接的互動。在文中,狂歡氣氛籠罩整個世博會。人們自身以及他們的話語和文化都進行著自由直接的接觸,世博會的等級結(jié)構被取消了。第二章闡釋《白城惡魔》中的狂歡式雙重性。巴赫金指出,狂歡式雙重性意即對立的兩極共生共存,相互理解與映照。文中的這種雙重性思想超越了具體的狂歡式狎昵接觸,將世博會置于更大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考量。在這部小說中,世博會與外界相互映照,共同反映社會的不一致性。第三章分析《世博會》中的狂歡式統(tǒng)一。巴赫金認為,在狂歡中,人與世界成為有機的具有生產(chǎn)性的統(tǒng)一體。小說在揭示世博會及其所在世界的無序性上更進一步,展現(xiàn)了世博會與個人生活相融合的可能性。 小說文本賦予了世博會靈活易變的形態(tài)結(jié)構,使其成為無序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并最終有利于人類的理想生存狀態(tài)。這三部小說體現(xiàn)了自由的非完成性的狂歡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對世博會當下的困境做出了回應,并為人們理解文學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范本。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712.074
本文編號:2525645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國平;;給“壞孩子”一片天空——評電影《殺生》[J];大眾電影;2012年1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駐京記者 楊春;百件微博熱點謠言比例超1/3[N];南方日報;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顧舜若;論當代美國小說對世博會的狂歡式重構[D];南京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5256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52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