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與啟蒙,拯救與逍遙——試論《朗讀者》中朗讀的啟蒙隱喻意義
[Abstract]:Under the framework of Kant's enlightenment thought,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reading aloud" in the novel "Reading aloud" at different levels: from the road of salvation and freedom from ignorance to enlightenment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enlightenment and historical reflection of the whole nat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author's grand view of history and democratic thought.
【作者單位】: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德國吉森大學日耳曼學系;
【分類號】:I516.0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印芝虹;“跨越”的思維與藝術——《生死朗讀》的跨文化效應評析[J];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08期
2 馮亞琳;《生死朗讀》的敘事策略探析[J];外國文學評論;200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向?qū)氃?盧衍鵬;;生存的艱難與平凡的偉大——簡評傅恒的長篇小說《天地平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陳義平;論康德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3 李洵,陳徽;康德的普世倫理之善惡概念[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4 張能為;伽達默爾“第三次啟蒙”與現(xiàn)代科學化時代[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5 李昭昊;墨翟和平觀的哲學基礎[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6 陳義平;權利與法治:康德法哲學的二維視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7 胡萬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讀康德《實用人類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8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9 彭立群;;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錢善剛;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新啟蒙運動論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宮睿;;作為理性的批判的“啟蒙”——對康德“啟蒙”思想的一個闡釋[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2 王艷秀;;現(xiàn)代化及其背反——論道德困境產(chǎn)生的根源[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王燕;;當代詈語的嬗變[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文化精神[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劉軍;;試論公民權與人權的差別[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gòu)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萬俊人;;政治如何進入哲學[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上卷)[C];2007年
8 蔣風冰;盛曉明;;生態(tài)運動的實踐智慧——深生態(tài)運動的阿倫特方案[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9 吳全華;;論康德的教育現(xiàn)代性及其合理性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舒志定;;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礎與路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現(xiàn)代性理念的嶺南建筑適應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5 孫經(jīng)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李海燕;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趙雙閣;政治文明視閾下輿論監(jiān)督法治建設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楊春花;論信仰對于社會秩序的價值[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成山;歷史與自由[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李寶君;非強制行政行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文佳;中國古代的清官和民眾的“青天”崇拜傾向[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鄭艷艷;社會進步標準的當代闡釋[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袁慎浩;新文化傳播視域下的魯迅與《新青年》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媛媛;近現(xiàn)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菲菲;技術現(xiàn)代性困境與出路[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陳罡;電子商務中的誠信問題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王慧;公民社會與政治參與[D];湘潭大學;2010年
8 伍本霞;論張君勱“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學;2010年
9 張小妹;“自然狀態(tài)”范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鳳卓;王小波雜文話語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瑋;;在德國做朗讀者[J];教師博覽;2010年12期
2 詹春花;;穿越黑暗的繆斯之音——評《朗讀者》中漢娜形象的反思意義[J];當代文壇;2007年06期
3 李莎;;他向冰封的心海開鑿[J];博覽群書;2009年11期
4 王雁翎;;說不盡的《朗讀者》[J];山西文學;2009年12期
5 仲米磊;;《朗讀者》:鑿向多元敘述的利斧——小說敘事藝術探微[J];閱讀與寫作;2010年10期
6 袁楠;;一種西西弗斯式的閱讀[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1期
7 馬園萍;;“往事并不如煙”——試析《朗讀者》[J];語文學刊;2009年02期
8 詹春花;;詩之思:由邊緣向經(jīng)典的位移——從《洛麗塔》和《朗讀者》的戀童戀母情結(jié)談起[J];當代文壇;2007年03期
9 馮君;;啟蒙時期德語文學的宗教語境與教育功能[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12期
10 王雁翎;;說不盡的《朗讀者》[J];黃河文學;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彭江浩;;論梅里美小說中的倫理意識[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則臣(作家);《朗讀者》:當?shù)赖略庥鲎饑繹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2 鄭千山;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說《朗讀者》[N];文藝報;2010年
3 衛(wèi)西諦;《朗讀者》:理性與感性的沉思[N];中華讀書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傅小平;《朗讀者》:體會“反思”的魅力[N];文學報;2006年
5 孔德明;《朗讀者》——一個殘酷的愛情故事[N];文藝報;2000年
6 洪兆惠;想到兩個文學常識[N];遼寧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曹瀅;“朗讀”一段超乎尋常的愛情[N];經(jīng)濟參考報;2006年
8 采訪人 袁楠;人不因曾做惡事而完全是魔鬼[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9 章樂天(書評人);驚堂木和老照片[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10 余斌;畸戀·謊言·罪與罰[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洪琛;荒誕的人——加繆文學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2 金芳實;中韓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D];復旦大學;2003年
3 施顯松;出入歷史之境[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和磊;葛蘭西的領導權與文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潔;道德越界者的懺悔—從文學倫理學角度分析《生死朗讀者》[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2 寇芙蓉;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朗讀者》與“平庸的惡”[D];海南大學;2011年
3 劉欣;洪弼周的社會活動與愛國啟蒙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4 張敏靜;《朗讀者》的“羞恥感”主題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5 杜艷;本哈德施林克作品《朗讀者》中漢娜受害者兼施害者角色分析[D];北京理工大學;2010年
6 陳玉;D.H.勞倫斯對未知的探索[D];四川大學;2006年
7 林雅華;成長,,一項未完成的設計[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熊亞芳;從《抵達之謎》看奈保爾對自我身份認同的不懈尋求[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9 羅毅;關于德國“記憶文化”中的文學表述[D];青島大學;2011年
10 方草;小說《朗讀者》女主人公漢娜的心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5237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52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