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角度研讀《霧都孤兒》
[Abstract]:The theme revealed by Orphan Twist is to seek survival in an almost insane society. Through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good and evil,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at language is the Noumenon of literary works and literature is linguistic ar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 writers' creation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ir works, to reveal their themes or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ir inner spirit.
【作者單位】: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大慶校區(qū);
【基金】:黑龍江省教育廳2012年底教改項目計劃——高?缥幕⒄Z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JG2012010434
【分類號】:I561.0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魏洪丘;狄更斯和老舍[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鄭美娜;;論《霧都孤兒》的善與惡[J];學理論;2012年18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金春藍;李泰俊與老舍小說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張玲;老舍小說對英語文化借鑒之考察[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苗艷紅;論老舍對狄更斯創(chuàng)作的借鑒與發(fā)展[D];山西大學;2011年
4 劉渭鋒;解析《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D];西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耀民;;狄更斯的創(chuàng)作歷程與思想特征[J];文學評論;1962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龍;;語言暴力與極權主義——《1984》解讀[J];青年文學家;2009年14期
2 劉振寧;論澳洲文學史上的“勞森──帕爾默”時代[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3 韓法良;《套中人》新辯[J];開封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4 馮俏;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淺析張愛玲與簡·奧斯丁小說的異同[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lián)合學報;2004年04期
5 李澤虹;;試談《兒子和情人》主人公性格刻劃[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10期
6 李玲玲;;“冰山原則”下的弗羅斯特詩歌[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7 劉新民;濟慈詩歌新論二題[J];外國文學評論;2002年04期
8 董靖歷;20世紀美國的流派小說回顧[J];河北學刊;2003年01期
9 李洪蘭;苔絲悲劇之我見[J];青海師專學報;2005年05期
10 鐵軍;;“百人一首”的山情結[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愛華;朱莉;;后殖民視野下華人歷史記憶塵封殘片的再現(xiàn)——美國華裔文學作品述評[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申淼;李福印;;Prince Died,What about Snow White——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孫飛鳳;;論會話含意理論對文學作品的闡釋力[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4 劉昱君;;中英短篇故事敘事結構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曹山柯;;從《白雪公主后傳》看后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嬗變[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謝齊陽;;布寧文學作品在中國的接受情況[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陳新;;人性扭曲、良知泯滅的大曝光——簡評《暴露》[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8 張?zhí)m珍;;從馬洛的尋覓看文明的墮落[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9 張居華;;論社會主義文學的產生和發(fā)展[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6年年會論文集[C];1996年
10 周丹銘;;從史蒂芬·金獲獎看美國文化背景下的通俗文學[A];全國中外近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士躍;戰(zhàn)爭謠言與武器圖騰[N];東方早報;2009年
2 記者 尚栩;近八成法國人不喜歡獲獎文學作品[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3 本報記者 康慨;怎樣一分為二地紀念漢姆生[N];中華讀書報;2009年
4 半夏;文學姐妹因為小說背景公開翻臉 德拉布爾新作刻畫專橫母親形象[N];中華讀書報;2000年
5 郭英劍;挖掘那段沉默的歷史……[N];中華讀書報;2008年
6 劉沛;文學作品重譯的誤區(qū)[N];光明日報;2002年
7 王延松;我們不可能真正進入畢希納[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陶麗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所副研究員;文學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N];遠東經貿導報;2009年
9 許周鶼;異樣的生存 獨特的視角[N];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周勁松 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艾布拉姆斯論解構——傾聽人文主義守望者之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倪文波;崔致遠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2 王月;希利斯·米勒文學言語行為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3 張莉;桑德拉·希斯內羅絲文學作品中的奇卡納身份建構[D];山東大學;2013年
4 金真迪;解放后韓·朝·中國朝鮮族文學教育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5 韋春曉;理想反派:早期近代歷史和文學作品中的理查三世[D];復旦大學;2011年
6 李胡玉;韓國民眾文學與中國底層文學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7 車文麗;隱含作者研究[D];揚州大學;2011年
8 符麗娃;反映泰國華人社會的泰國文學獎獲獎泰文小說之研究[D];云南大學;2013年
9 河星佰;盤騷里《烈女春香守節(jié)歌》的文化內容創(chuàng)意化研究[D];延邊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秋影;布寧文學作品中的隱喻弱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2年
2 薩茹拉;從近現(xiàn)代日本的歷史環(huán)境出發(fā)解讀文學作品中的“鳥”[D];內蒙古大學;2010年
3 鄧陽杰;宮地嘉六文學作品中勞動者形象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4 卞翠;解析《我的安東妮亞》中的對應關系[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顧瑩華;《黛西·米勒》中的道德撞擊[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管玲玲;長篇小說《我們》創(chuàng)作中的“陌生化”藝術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陳珩;《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象征[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8 王燕;《覺醒》中的象征意義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劉春魚;詞匯語法層的評價功能探析[D];西南大學;2009年
10 于怡;論邁克爾·坎寧安小說中的死亡主題[D];山東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3503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35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