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化:西方文學批評的發(fā)展脈絡(luò)
[Abstract]: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over the past two thousand years have shown a clear development thread, that is,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ve meaning is constantly created around the four elements of reality-author-work-reader. During this period, it has undergone three major transformations, making literary criticism gradually transit from judging the value of the work to interpreting the meaning. This tre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ost-modern philosophical spirit of appealing for multiculturalism and emphasizing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人性歸一’的大同社會理想——北美華裔文學鼻祖水仙花研究”(項目編號:09YJA752020)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109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炎;人類審美意識的發(fā)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王志超;;淺析古代希臘社會的演說傳統(tǒng)[J];滄桑;2006年01期
3 趙沛林;開拓外國文學主體性研究的新方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陳思和;試論閻連科的《堅硬如水》中的惡魔性因素[J];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04期
5 金生肱;德性教化乃心靈轉(zhuǎn)向——解讀柏拉圖的德性教化理念[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年02期
6 汪代明;試論認識靈感本質(zhì)的第三條途徑[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7 楊道麟;語文教育審美心理略論[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8 耿強;性別政治與翻譯的忠實[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胡煉;孔子與柏拉圖美育觀之比較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10 劉精科;“自然”在人類詩學觀念中的變遷[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航;游戲與教育——兼論教育的游戲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許龍;錢鍾書詩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3 劉澤民;試論實踐存在論的美學思考方式[D];復(fù)旦大學;2004年
4 李震;從認識論到生存論的感性及其審美意義[D];復(fù)旦大學;2004年
5 李波;審美情境與美感[D];復(fù)旦大學;2005年
6 余虹;禪宗與全真道宗教美學思想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7 肖偉勝;現(xiàn)代性困境中的極端體驗[D];南京大學;2003年
8 易存國;樂神舞韻:華夏藝術(shù)美學精神研究[D];東南大學;2001年
9 王永豪;無言的逍遙[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10 武紅;藝術(shù)家的形象[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曉燕;從隱形之詩到顯形藝術(shù)——論馬利坦詩學理論中的詩和藝術(shù)[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2 林丹;熊十力“體用”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尤強;文學藝術(shù)中的非理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4 馮陽;論《紅樓夢》的潛意識描寫[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5 諶毅;西方現(xiàn)代造型藝術(shù)中的“表現(xiàn)”問題[D];武漢大學;2004年
6 劉建淑;蘇珊·朗格藝術(shù)幻象論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云增;論理性與非理性的對立統(tǒng)一[D];黑龍江大學;2004年
8 王圣;康德論美的普遍性[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潘秋楓;沉醉不知歸路[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世偉;宋代佛教雕塑與希臘古典雕塑之比較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習傳進;美國非洲裔自傳詩學探微[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蘇雅娟;;簡析新批評派的文學本質(zhì)觀[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陳瀟;;新批評派的文學本質(zhì)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4 楊振崗;;《魯濱孫漂流記》流傳中存在的悖論[J];網(wǎng)絡(luò)財富;2010年24期
5 習傳進;論貝克的布魯斯本土理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6 張曉紅;;重寫的狂歡 重讀的愉悅[J];文藝爭鳴;2011年07期
7 約翰·斯蒂芬斯;史菡菡;高峰;梁冰;;從伊甸園到鄉(xiāng)村:論兒童文學中的自然觀[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8 凌津奇;;談全球化背景下的華裔美國文學研究[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0年01期
9 尚必武;;超越與走向:后經(jīng)典敘事學存在之維論略[J];學術(shù)論壇;2008年03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朱建新;電影改編與文學批評[N];文藝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光林;錯位與超越[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汪永勤;單模態(tài)和多模態(tài)英語傳記的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2 李建康;見證創(chuàng)傷[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6年
3 高順潔;后殖民理論視角下的圣經(jīng)闡釋[D];河南大學;2009年
4 徐其華;喬治·艾略特的敘事權(quán)威[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滕翠欽;巴赫金理論語境下狂歡節(jié)的敘事策略及其理論悖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6 錢曉玲;《嘉莉妹妹》中自然主義的語境化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7 王芳珍;文化預(yù)設(shè)視角下《喜福會》三個漢譯本的對比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2189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218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