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在現(xiàn)代中國:一項知識的考掘
[Abstract]:As a symbol of western culture, Ibsen's image of Nora was introduced to the mainland of China in modern times, its significance has been extended from the general category of drama art image to the history of intellectual mental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tellectual archaeology, we can see that Nora has completely different problem orient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 by exam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fragment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modern China. This state of knowledge means that Nora is plural, projecting the unique experience and paradoxes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mids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such as tradition and Westernization, trivia and sublime, Westernism and nationalism, Personality liberation and family care and other ideas between the chain of complex entanglement.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2YJC760128) 福建師范大學“文體學研究”創(chuàng)新團隊(IRTW1203)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10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英溪;易卜生劇在中國何時開始上演[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魏策策;;胡適的莎士比亞觀[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3期
2 周云龍;;娜拉在現(xiàn)代中國:一項知識的考掘[J];戲劇藝術;2014年04期
3 周憲;;易卜生和蒙克的中國鏡像[J];中國比較文學;201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緒權;試論娜拉形象的塑造[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2年02期
2 華玲;;恒星閃爍——娜拉形象之我見[J];駐馬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3 劉洪濤;娜拉——因愛而生動[J];河北自學考試;2005年05期
4 石建軍;;娜拉為什么要出走?——“娜拉”形象的再論述[J];文教資料;2006年28期
5 王世林;娜拉走后怎樣?[J];四川三峽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6 楊榮;娜拉“不可能有新的出路”嗎?[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嚴靜;試以弗洛伊德的人格論來分析娜拉形象[J];甘肅高師學報;2004年06期
8 覃春香;;娜拉,人歸何處?——也論娜拉走后怎樣[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9 徐仲佳;;娜拉的出走[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徐中鋒;盧娟;;從娜拉看女性獨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萌;娜拉出走會怎樣?[N];文藝報;2006年
2 李兵;《玩偶之家》新解[N];中華讀書報;2007年
3 生安鋒;易卜生研究:從易卜生主義轉向易卜生化[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丁偉;易卜生的眼睛[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5 清衣;易卜生與中國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舉行[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建軍;第三屆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漢舉行[N];中華讀書報;2005年
7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何成洲;易卜生:現(xiàn)代戲劇的旗幟[N];社會科學報;2006年
8 王樹福;生態(tài)文學視角下的易卜生[N];文藝報;2009年
9 生安鋒;“易卜生與中國百年回顧高級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N];文藝報;2006年
10 潘妤;除了“出走的娜拉”,,中國人是否真的了解易卜生?[N];東方早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兵;易卜生心理現(xiàn)實主義劇作研究[D];中央戲劇學院;2005年
2 杜雪琴;易卜生戲劇地理詩學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霞;“城”里“城”外的掙扎[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麻潔敏;易卜生戲劇女性形象的存在主義解讀[D];山西師范大學;2017年
3 張廉;易卜生詩歌與“易卜生主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羅淑君;易卜生與存在主義[D];集美大學;2013年
5 劉雅慧;自由欲念與心理意象的客觀表達—易卜生后期劇作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6年
6 羅聞;易卜生在中國的歷史命運[D];中南大學;2010年
7 馬煥然;易卜生后期戲劇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8 萬同新;易卜生戲劇誤讀現(xiàn)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
9 張連橋;偉大的問號[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遠年;論易卜生詩歌與北歐民間文學傳統(tǒng)[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691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16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