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批評視野下的《尋金者》解讀
[Abstract]:The emptiness of mind and the pursuit of the eternal spiritual homeland of human being caused by materialism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are the themes that French ecological writer Leclezio always pays attention to. Through the double metaphor of the theme of "seeking gold", he expresses the writer's criticism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materialism, his poetic description of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his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foreign native civilization. It endows the imaginary space of the writer with mythical symbolism and profound ecological metaphorical meaning, and expresses the writer's non-western centrism's civilization view and his pursuit of the real treasure of human being, the harmonious homelan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單位】: 南昌航空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勒克萊齊奧生態(tài)文明批判”(11YJC752005)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勒克萊齊奧生態(tài)文明批判”(WGW1211)
【分類號】:I565.0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高方;;勒·克萊齊奧榮獲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J];當代外國文學;2008年04期
2 高方;許鈞;;試論勒克萊齊奧的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作思想[J];當代外國文學;2009年02期
3 石磊;;尋找“桃花源”的《尋金者》——論小說《尋金者》對《桃花源記》的傳承和延展[J];大眾文藝;2010年07期
4 張亙;;男性敘事話語下的生態(tài)與女性關系——論勒克萊奇奧《尋金者》中女性形象的寓意[J];外國文學;2010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志鵬;;“自然的權利”與權利理論的發(fā)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2 吳懷東;;歷史 現(xiàn)實 方法——歐洲浪漫主義思潮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陳虹;;西方現(xiàn)代童話中的成長儀式原型及文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蔣毓舒;吳永輝;張仁玲;;循環(huán)經濟:構建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的關鍵[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易小芳;李名家;肖尚桃;;節(jié)約型高校后勤建設中的校園文化發(fā)展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25期
6 程細權;;新材料入舊格律:吳宓的文學創(chuàng)造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9期
7 未志英;;《約拿書》的隱喻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8 曹瀏;;東西方文學作品中夢的運用及其比較研究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9 李東梅;;淺析《包法利夫人》——從弗萊的模式理論闡釋《包法利夫人》的文學經典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10 林攀;;《夜色溫柔》中迪克的圣經原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曾建平;丁玲;;環(huán)境人權:倫理學維度的審視[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楊通進;;人對動物負有何種道德義務[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李潤珍;武杰;;跨學科視野下的工程倫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劉湘溶;王彬輝;;環(huán)境法學權利研究方法論[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王立寬;;構建生態(tài)文明的基礎——生態(tài)倫理[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董正愛;;小康社會視閾下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解構[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于艷芹;李世雁;;自然體驗-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理論淺析[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09年
8 李小梅;沙晉明;;環(huán)境倫理觀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評價的影響機制探討[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2009年
9 于文杰;;現(xiàn)代化進程中西方生態(tài)思想演進的歷史形態(tài)[A];現(xiàn)代化的特征與前途——第九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寇東亮;;自然認同的人學根據(jù)[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曉紅;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心理描寫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4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雁;新時期文學中的烏托邦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白宇;發(fā)展觀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吉林大學;2011年
7 石健;靳以綜論[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丹;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自然觀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9 袁梅;中國古代神話中智慧導師阿尼瑪原型及其承傳移位[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欣;師陀論[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秀利;人類的生態(tài)危機[D];河北大學;2009年
2 鄭璇;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規(guī)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趙文靜;奧康納的雙重危機理論及對我國生態(tài)社會建設的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衛(wèi)玲;我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構建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汝秋實;約翰·福斯特的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宋佳;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困境及其出路[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丁鳴;論人類發(fā)展的生態(tài)文明向度[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黃華;災難新聞“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王輝;科學發(fā)展觀的生態(tài)價值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丁玲;環(huán)境人權:倫理學維度的審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董強;;勒克萊齊奧的世界視野[J];讀書;2009年01期
2 C.斯普瑞特奈克,張妮妮;生態(tài)女權主義哲學中的徹底的非二元論[J];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軍;論?思{的自然觀——“大森林三部曲”的生態(tài)批評[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黃紅荔;;“水仙花”的生態(tài)批評解讀[J];職業(yè)時空;2008年06期
3 李卉;;生態(tài)批評的主要著眼點[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08期
4 馬軍紅;;生態(tài)意識和生態(tài)責任——司各特·斯洛維克訪談[J];當代外國文學;2010年02期
5 帕特里克·墨菲;;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當代美國小說(英文)[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7年01期
6 劉丹;;回歸自然,向往童真——生態(tài)批評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體現(xiàn)[J];作家;2009年04期
7 付文中;;《圣經》中的綠色思想探微(英文)[J];大眾文藝;2010年11期
8 喬國強;讀唐奈·德萊斯《生態(tài)批評:環(huán)境文學與美國印第安文學中的自我與地域》[J];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01期
9 毛娟;;生態(tài)批評的浪漫主義資源[J];當代文壇;2006年01期
10 王曉華;;華茲華斯:生態(tài)意識的覺醒者[J];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曾小月;;生態(tài)批評視野中的狄更斯小說研究[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穆寶清;;《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滿生態(tài)思想的作品[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陳慧;;論生態(tài)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亨利·大衛(wèi)·梭羅知名度崛起的內外因[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曾玲;;《鐘形罩》下女性的反叛——對《鐘形罩》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潘慧影;;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西爾瓦納斯·諾》[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王文煜;;淺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張生珍;;自然主體性:尤金·奧尼爾戲劇生態(tài)意識探析[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翟業(yè)軍;勒克萊齊奧《奧尼恰》:逆流而上,來到異托邦[N];文藝報;2011年
2 南方周末記者 王寅;“靠了革命,我們今天才有可能坐在這里”[N];南方周末;2011年
3 石平萍;美國生態(tài)批評的環(huán)境轉向[N];文藝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姜小玲;我在一筆一畫中感受到幸福[N];解放日報;2011年
5 深圳商報駐滬記者 盧羽華;演講“太法國” 讀者“聽不懂”[N];深圳商報;2011年
6 深圳報業(yè)集團駐滬記者 馬信芳;作家都需要追求一種完善[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7 廈門大學生態(tài)文學研究團隊的成員、外國生態(tài)文學方向的研究生 陳蕾;2007年國外生態(tài)文學回眸[N];中國綠色時報;2008年
8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 袁筱一;在流浪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家[N];社會科學報;2008年
9 勒克萊齊奧;都市中的作家[N];文匯報;2011年
10 記者 韓曉玲;國內外專家探討“綠色”文學[N];湖北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利華;“生態(tài)大我”與生態(tài)批評的構建[D];北京大學;2013年
2 張璐;回歸自然[D];南京大學;2013年
3 蔡俊;超越生態(tài)印第安:論露易絲·厄德里克小說中的自然主題[D];南京大學;2011年
4 方麗;環(huán)境的想象[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5 楊麗;安妮·普魯生態(tài)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朱新福;美國生態(tài)文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7 苗福光;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勞倫斯[D];山東大學;2006年
8 譚晶華;維拉·凱瑟的生態(tài)視野[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9 楊曉輝;日本當代生態(tài)文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10 劉國清;從斷裂到彌合:泰德·休斯詩歌的生態(tài)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對加里·斯奈德選詩的文化分析和生態(tài)主義解讀[D];四川大學;2007年
2 李海麗;《憤怒的葡萄》的生態(tài)批評闡釋[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3 朱華;海明威作品之生態(tài)意識的解讀[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5年
4 齊文平;國內海明威生態(tài)研究評述[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5 高毅;從生態(tài)批評角度解讀《憤怒的葡萄》[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6 尹利華;勒克萊齊奧作品中的生態(tài)思想[D];蘇州大學;2010年
7 關晶;生態(tài)批評視野下的勒克萊齊奧[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崇玲;論勒克萊齊奧創(chuàng)作中的生態(tài)思想[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9 于s,
本文編號:21677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16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