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何以可能——20世紀80年代西方文論的話語轉向
[Abstract]:Accompanied by the tension 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ity deconstruction mode, it is the discourse change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from "literary theory" to "theory" in the 1980s.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y is based on the doubt of common sense. Depending on the preferences of a certain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 the common sense of choice presented can only gain its own meaning and value in the concret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theory depends on its reflexivity. We should carry out more open reflection and more rational criticism on the limitation and validity of the theory itself.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10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旺生;;郭紹虞的中國詩學語言批評[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徐越;;父父子子——80—90年代初文學作品中的父與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9期
3 蔣洪耀;;從觀眾期待視野看“紅樓”選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4 張海峽;;“藍色花”——浪漫主義的藝術境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5 楊深林;;《集結號》:祛政治化社會現(xiàn)實的象征性反映[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7期
6 徐敏;大眾文化的快感理論:從美學到政治經濟學[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 李金輝;結構與歷史的辨證——論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8 李波;;體制文化規(guī)約與紅色記憶的現(xiàn)代性表達[J];北方論叢;2008年05期
9 孫文憲;王丹;;語言轉向:從語言學到語言哲學[J];北方論叢;2011年01期
10 李勝清;藝術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含義解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劉泱育;;新聞事件“原因分析”的歷史檢視[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張柏蘭;;文學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性及其限度[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8年翻譯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匯編[C];2008年
3 李淑梅;;意識形態(tài)與人的社會認同[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4 李明;;操縱與翻譯策略之選擇——《紅樓夢》兩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張永剛;王煒;;文學:非意識形態(tài)與意識形態(tài)性構成——關于文學本質界定的一種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6 陳誠;;“審美意識形態(tài)”文學本質論淺析[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7 陳越;;論白璧德新人文主義與吳宓的道德批評模式的現(xiàn)代價值——兼論文學批評的道德責任[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朱印海;;后新時期電影與政治的藝術可能[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賀彩虹;笑的解碼[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何旺生;郭紹虞中國詩學批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熊江梅;六朝文體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萌;反抗與創(chuàng)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學批評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羅鋒;“歷史的細語”:新紀錄運動中的底層影像研究(1991-2010)[D];復旦大學;2011年
10 李自雄;文學本質觀:歷史審視與當代重建[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陽功慶;論特雷·伊格爾頓的文化批評觀[D];湘潭大學;2010年
2 賈學艷;對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中過度闡釋的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梁昱;從“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兒》[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譚雷;詹姆遜“認知的測繪”美學理論探析[D];西北大學;2010年
5 程曉;論詹姆遜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詮釋學[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彩云;試論詹姆遜的“馬克思主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谷怡然;論曹松的思想及詩藝[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郭靈巧;抗戰(zhàn)時期重慶翻譯詩歌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張清;詹姆遜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唐彬杰;文藝學研究中的反本質主義論爭:維特根斯坦與中國[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施丁;;章學誠的歷史文學理論[J];學術月刊;1984年05期
2 簡德彬;驚起許多兔子讓人們去追趕──文學理論教學中的“可能性”命題[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3 南帆;理論的歷史命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李建中;文學理論教材建設的本土化思考[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5 姚朝文,張朝麗,徐美恒;是耶?非耶?文化研究代替文學理論[J];唐山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楊杰;;文學理論“審美化”研究模式的反思[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盧衍鵬;;文學與文化聯(lián)姻:文化研究及其權力流轉[J];學術論壇;2010年04期
8 張金海;王永華;;淺析“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J];湖南農機;2010年07期
9 胡友峰;;反本質主義與文學理論知識空間的重組[J];文學評論;2010年05期
10 任仲倫;;關于文學理論體系化的方法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明華;;“登高能賦”和“登高必賦”兩說與劉勰文學理論的傳承關系[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2 李龍;;文學理論的“問題性”:語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3 吳子林;;文學與政治的雙重迷失——“文革”時期文學理論及其反思[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驤;;文學理論能“告別”嗎?[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運動對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學理論的影響[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錢中文;;我國文學理論與美學審美現(xiàn)代性的發(fā)動——評梁啟超的“新民”、“美術人”思想[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7 杜吉剛;;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國現(xiàn)代性文論建構中的艾布拉姆斯問題[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8 ;后記[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9 盧佑誠;;關于古代文論研究的兩點看法[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10 尚延齡;尚纓;;文學理論:在夕輝朝霞的交映下[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學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賓 李茂民 魏鵬舉 付國鋒;文學理論學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報;2002年
2 張炯;學習和發(fā)揚鄧小平的文學理論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3 劉斯奮;我們是否還需要文學理論?[N];文藝報;2004年
4 辛楠;對文論前沿問題的思考[N];文藝報;2010年
5 劉軍;關注文學理論的自覺性[N];中華讀書報;2001年
6 國理;我國學人積極參與國際文學理論對話[N];文學報;2001年
7 孫紹振 陳良運 南帆;重建文學理論學科是時候了[N];文藝報;2000年
8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學理論[N];學習時報;2004年
9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10 閔云童;探尋當代文學理論的深層內涵[N];中國教育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東曄;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D];蘇州大學;2003年
2 趙大軍;兒童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與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孫艷;對莎士比亞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質主義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安佰鴻;理查德·羅蒂的文化觀念和文學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張邦衛(wèi);媒介詩學導論[D];浙江大學;2005年
6 潘斌;社會風險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肖誼;論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美國小說的元虛構性質[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沈安;先秦文論范疇生成土壤和來源的考察[D];遼寧大學;2008年
9 劉雄平;文學理論的現(xiàn)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學;2006年
10 朱利民;西方理論中國化的步伐:進化論與中國文學理論的變異[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聽;文學理論中的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韓克永;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文學理論思想初探[D];山東大學;2006年
3 李竟;再論蘇州評彈的“表”[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4 陳粵;回到文學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學;2004年
5 王琳;制度化的文學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炎萍;異質性[D];河南大學;2006年
7 喬雪;文學與音樂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陳力;轉型理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舒坤堯;危機:文學理論的正常狀態(tài)[D];鄭州大學;2005年
10 葛桐;互文性與文學理論建構[D];山東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1222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12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