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西悼亡詩中的美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6-20 10:21
本文選題:中國悼亡詩 + 西方悼亡詩。 參考:《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摘要:死亡的審美意義從根本上說,在于人類怎么樣用他們的自由精神來超越面對死亡的恐懼和困頓。我們可以看到,死亡是對個體生命的否定,然而正是這種對個體生命的否定,反而肯定了人類集體生命的延綿不斷、生生不息。自古以來,中西方文人墨客們就用著他們獨特的筆觸將死亡這一人類生命的終點加以詮釋,并賦予其美學的價值,并以詩歌的形式呈現(xiàn)給眾人。他們使得死亡的意義在悼亡詩得到了實現(xiàn),將世人覺得可怕的死亡在詩歌中賦予生命的藝術,讓死亡實現(xiàn)了它美的價值和意義。
[Abstract]:Absrtact: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death lies in how human beings use their free spirit to surmount the fear and difficulty of facing death. We can see that death is the negation of individual life, but it is this kind of negation of individual life that confirms the continuity of human collective life.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i have used their unique strokes to interpret death as the end point of human life, and to endow it with aesthetic value and present it to all in the form of poetry. They make the meaning of death come true in the poem of mourning, the art of giving life to death in poetry, and let death realize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beauty.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10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周翰;彌爾頓的悼亡詩——兼論中國文學史里的悼亡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6期
2 鄧琨;從中西悼亡詩看中西文化[J];撫州師專學報;1988年02期
3 黃柏青;中西方悼亡詩之差異及文化根源[J];嘉應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4 王利民;憶念與報償——王士禎悼亡詩及挽詩論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5 賈淑榮;;唐宋婦女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之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6 張西愛;;幾經(jīng)苦難癡心不改——談蘇東坡的真性情[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劉薇;;千呼萬喚總關情——幾組中西悼亡詩的比較[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8 王秋海;淺論中西詩歌中的死亡觀[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9 王小秀;;從“蘇格拉底之死”想到的[J];文教資料;2008年04期
10 楊琴;李福莉;;用話語基調(diào)理論淺析愛倫·坡詩歌《烏鴉》[J];文教資料;2009年31期
,本文編號:20439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04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