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荷爾德林的詩歌看德國早期浪漫派的神學傾向
本文選題:德國早期浪漫派 + 神學傾向; 參考:《外國語文》2013年S1期
【摘要】:德國浪漫派是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開創(chuàng)者,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神學傾向。面對"物化"的生活和神性的喪失,通過建立"新神話",喚醒對神的思念和回歸,重返精神家園。通過對荷爾德林后期抒情詩的分析,論證在德國浪漫詩哲們的情感之中包含著追求純粹的神性及類似宗教感的"詩化"人文關懷。
[Abstract]:The German Romantics are the pioneers of the European Romantic Movement, and they have their own unique theological tendencies. In the face of the loss of life and divinity of materializa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Myth", we can awaken the yearning and return of God, and return to our spiritual homel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oldrin's later lyric poem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erman romantic poetry and philosophers' emotions contain the "poetic" humanistic concern in pursuit of pure divinity and similar religious feelings.
【作者單位】: 四川外國語大學應用外語學院;
【分類號】:I516.07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海燕;;謝林與海德格爾藝術觀念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趙詩華;;簡論海子詩歌中的故鄉(xiāng)情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0期
3 龐婧文;;生命之絕唱——以曹操為例淺述《三國演義》人物臨終詩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4 李美容;;傳奇 夢幻 牧歌——沈從文小說的浪漫世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5 單永軍;;醉:詩意的自遠與本能的迷醉——中西酒文化精神之比較[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2期
6 朱云;;浪漫精神與文化尋根的交織——論紅柯的長篇小說《西去的旗手》[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7 鐘華麗;;海子詩歌田園情結成因探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陳武;周帆;;叔本華美學思想再認識[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6年04期
9 孟君;;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論”的電影批評觀[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陳旭光;論第四代導演與現代性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陳雪虎;;人文之維及其當代面對:文論美學30年回望[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程光煒;;一個被重構的“西方”——從“現代西方學術文庫”看八十年代的知識范式[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3 龍艷;;文學的宗教倫理批評——以西方文學與基督宗教為例[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劉俊杰;;試析《日出》中陳白露的自殺[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葉世祥;;審美主義的勃興和式微:20世紀80年代以降文論話語的轉型[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6 陳雪虎;;人文之維及其當代面對——文論美學三十年回望[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雁;新時期文學中的烏托邦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4 張文初;《存在與時間》前38節(jié)解讀[D];浙江大學;2010年
5 李匯;現代性視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戲劇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王源;后現代主義思潮與中國新時期小說[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8 董嶺;藝術功能論[D];暨南大學;2001年
9 馮海;從“訓誡”到“交談”[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10 向寶云;曹禺悲劇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粟亮;莊子的自由之道[D];湘潭大學;2010年
2 羅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學;2010年
3 左傳韻;從畏懼的面對到平靜的領悟[D];南昌大學;2010年
4 張瑤;農業(yè)認養(yǎng)旅游文化根源及主題設計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5 艾艷紅;論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郭忠利;海德格爾藝術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津津;從弗·施萊格爾的文藝理論看德國浪漫派精神[D];吉林大學;2011年
8 楚梵;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當代陶藝的影響[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1年
9 李帆;論《流云》與宗白華的美學思想[D];西南大學;2011年
10 羅迪湘;論意思表示解釋中私法自治的實現[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暉;荷爾德林創(chuàng)作思想的時代特征[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孫坤榮;詩國中的兩顆璀燦明珠——推薦兩本德國詩人的詩集[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3 謝紅;;覺醒和重生——簡析荷爾德林的箴言頌詩《致偉大詩人》[J];科技信息;2007年04期
4 劉壯;農耕時代的最后一抹余暉[J];書屋;2002年01期
5 張賢根;詩的本性與人的居住——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詩的闡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季雨;德國文學浪漫派的哲學旨趣——以諾瓦利斯、荷爾德林的作品為例[J];學術交流;2005年04期
7 溫朝霞;;“運思”:通往荷爾德林的“詩思”之路——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之詩的“闡釋”[J];學術交流;2008年08期
8 羅顯克;;詩與思:存在的道說和傾聽——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詩的闡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9 蒯群;;荷爾德林詩觀淺論——兼析其對中國現代詩歌現狀的啟示[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10 洪穎;;返鄉(xiāng)者的困惑——荷爾德林詩《返鄉(xiāng)—致親人》的解讀[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必圣(書評人);天上的荷爾德林:他的思想里沒有黑暗[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2 芮虎;談林克的荷爾德林譯作[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吳曉樵;荷爾德林早期的中國知音[N];中華讀書報;2006年
4 劉皓明;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詩歌的誤讀[N];中華讀書報;2007年
5 江文;荷爾德林:私人話語與大師境界[N];北方經濟時報;2001年
6 陳戎女;荷馬史詩的今與古[N];中華讀書報;2005年
7 遼寧文學院 高海濤;精神家園的歷史[N];遼寧日報;2008年
8 曾園;勒納爾與散文詩的終結[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劉曉南;帶上地圖再旅行[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10 王家新;嘴唇曾經知道:策蘭與巴赫曼[N];中華讀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淵;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研究:以弗·施萊格爾為代表[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次曉芳;寫作與身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若凡;論荷爾德林的新神話及基督形象[D];河北大學;2010年
2 張建鋒;《荷爾德林詩的闡釋》與德意志民族歷史性此在的奠基[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3 孫文婧;歌德詩學中的抒情詩概念[D];黑龍江大學;2007年
4 謝曉川;詩人的犧牲[D];南京大學;2011年
5 何軍民;海德格爾詩論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6 周娟;西方文學中的家園意識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7 林琳;海德格爾存在論詩學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8 呂菲菲;論米歇爾·?碌奈膶W語言觀[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趙秀芝;從“麥子”到“石頭”看死亡哲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10 沈璐;英國浪漫主義對生態(tài)倫理學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371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03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