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電影文本《印度之行》的審美抵抗意象
本文選題:福斯特 + 《印度之行》。 參考:《電影文學》2013年20期
【摘要】:E.M.福斯特的小說《印度之行》是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文本,英國著名導演大衛(wèi)·里恩執(zhí)導電影《印度之行》就是根據(jù)福斯特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印度之行》是一部具有濃烈抵抗性的審美意象的電影文本,作為一名英國著名作家,福斯特以"東方人"的敘事立場揭露了英國殖民者在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無論是文本整體結(jié)構(gòu)所呈現(xiàn)出來的審美意象,還是從文本描繪的人文景觀所顯現(xiàn)出來的審美意象,都呈現(xiàn)出強烈的審美抵抗性。
[Abstract]:E.M. Foster's novel "A Journey to India" is an excellent film text. David Rehn, the famous British director, directed the film "A Journey to India", which is based on Foster's novel of the same name. "Journey to India" is a film text with a strong esthetic image and a famous British writer. Foster exposed the British colonists' colonial rule in India in the position of "Orient", whether it was the aesthetic image presented by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ext or the aesthetic image shown by the humanistic landscape described in the text. All show strong aesthetic resistance.
【作者單位】: 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金】:2013年度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資助項目“文化交流與身份認同:全球化語境下英國E.M.福斯特系列小說研究”(項目編號:SK13YB124)
【分類號】:I561.074;J90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倩,韓曉霞;個人敘事聲音后的集體訴述——解析哈代在《德伯家的苔絲》一書中的敘事立場[J];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知國;;《印度之行》中的東西方“文化交往”[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瞿云婕;;《霍華德別業(yè)》和《印度之行》意象體系的嬗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3 陳潔;論福斯特小說的電影化[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5期
4 黃曦;;對《印度之行》中回聲的多角度探尋[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劉曉霞;;后殖民主義視角下的《印度之行》——論福斯特的反殖民主義意識與殖民主義意識[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劉曉霞;;從《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義思想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劉知國;;《印度之行》中的“他者”[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王顯志;毛紅;;“聯(lián)結(jié)”還是分離?——《印度之行》中戈德搏爾形象的后殖民解讀[J];電影評介;2008年21期
9 劉彥欣;靳松;;論《印度之行》中的三大宗教[J];飛天;2009年23期
10 吳嘉平;;從《印度之行》看福斯特反殖民意識和殖民意識的雙重傾向[J];飛天;2010年1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劉惠玲;話語維度下的賽義德東方主義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勝明;文化旅行理論視野下的《印度之行》[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尹錫南;英語世界中的印度書寫[D];四川大學;2006年
4 朱磊;現(xiàn)代語言學文本中現(xiàn)代漢語的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王明麗;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生態(tài)主義敘事中的女性形象[D];蘭州大學;2008年
6 李秀清;帝國意識與吉卜林的文學寫作[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平;論重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江華;艱難的聯(lián)結(jié)—E·M·福斯特小說潛含的現(xiàn)代性主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王康;從文化地理學看《印度之行》的聯(lián)結(jié)主題[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宋佳昕;論析E.M.福斯特的“反傳統(tǒng)”[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博;分裂或聯(lián)結(jié)——從后殖民角度分析《印度之行》的主題[D];河南大學;2004年
6 江澎濤;從翻譯規(guī)范理論角度看譯者主體性[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7 劉曉霞;論《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義意識與殖民主義意識[D];蘭州大學;2006年
8 劉艷;中國九十年代以來的小說敘事批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冉冉;對《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讀[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余新仁;論小說話語“間離化”修辭[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昊;永無止境的靈魂之旅[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2 駱文琳;解讀《印度之行》中的殖民主義意識[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3 岳峰;雙重文化身份的嬗變——《印度之行》的“聯(lián)結(jié)”主題解讀[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 劉曉霞;;從《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義思想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劉知國;;《印度之行》中的“他者”[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6 彭穎;;《印度之行》中的節(jié)奏藝術(sh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7 劉知國;;《印度之行》中回味悠長的象征意象[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8 駱文琳;迷惘與隔膜的《印度之行》[J];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02期
9 魯曉霞;從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看隔閡與分離[J];唐都學刊;2004年06期
10 張文明;;期待與失望的《印度之行》[J];洛陽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徐穎果;;漢納·韋伯斯特·福斯特的書信體小說研究[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陸曉星;羅絲·賈瓦拉的“印度之旅”[N];文學報;2004年
2 錢程;美國后現(xiàn)代派小說的新秀[N];中華讀書報;2006年
3 黃梅;《霍華德莊園》的婚姻寓言[N];中華讀書報;2004年
4 張和龍;《論美》:文化沖突的藝術(shù)再現(xiàn)[N];文藝報;2006年
5 阮煒;回應多事的百年[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蒙木(編輯);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7 止庵(學者);玩笑或最大可能性[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8 郭娜;浪漫小說熱“浪”再“漫”[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9 張和龍;《美麗線條》——認識西方社會的一個窗口[N];文藝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楊勝明;文化旅行理論視野下的《印度之行》[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蘇擘;作為文學理論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3 尹錫南;英語世界中的印度書寫[D];四川大學;2006年
4 劉雪嵐;超越文化[D];廈門大學;2000年
5 劉惠玲;話語維度下的賽義德東方主義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白;英美狄更斯學術(shù)史研究(1836-1939年)[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7 蔡熙;當代英美狄更斯學術(shù)史研究(1940-2010年)[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霞;論《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義意識與殖民主義意識[D];蘭州大學;2006年
2 趙愛青;福斯特的雙重視角[D];吉林大學;2008年
3 文慧靜;從《印度之行》看愛·摩·福斯特的思想文化觀[D];浙江大學;2002年
4 李純儀;《印度之行》中的印度想像[D];四川大學;2007年
5 王秀香;在中心與邊緣之間——《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讀[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羅木珠;《二馬》和《印度之行》的后殖民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7 沈純;不可能的“聯(lián)結(jié)”[D];重慶師范大學;2007年
8 趙陽;一部他者化的哀歌[D];內(nèi)蒙古大學;2012年
9 郝姍姍;永遠的“他者”[D];吉林大學;2006年
10 丁廣州;論《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義意識和策略[D];蘭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9782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978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