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左翼詩歌對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反叛與吸納
本文選題:左翼詩歌 + 現(xiàn)代主義 ; 參考:《外國文學》2014年06期
【摘要】:20世紀初的美國左翼詩歌,反抗資本主義的剝削與壓迫,抒發(fā)無產(chǎn)階級情感,其鮮明的政治傾向性與正在發(fā)展中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大異其趣。到了30年代,美國左翼詩歌卻主動吸納現(xiàn)代主義詩歌手法,形成"紅色現(xiàn)代主義"方興未艾的局面。這種從排斥到吸納的姿態(tài)轉換,促進了美國詩歌跨越意識形態(tài)的藝術交流,也促進了20世紀后半葉美國詩歌的發(fā)展。
[Abstract]:American Left-wing poetr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resisting the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of capitalism and expressing proletarian feelings, has a distinct political tendency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modernist poetr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the 1930s, American left-wing poetry took the initiative to absorb modernist poetic techniques, forming the "red modernism" situation in the ascendant. This attitude shift from exclusion to absorption promoted the artistic exchange of American poetry across ide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poetr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作者單位】: 集美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美國左翼文學思潮研究”(08BWW008)
【分類號】:I712.07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周景耀;;超越偏見:“想象”的文學與政治關系論[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S2期
2 林精華;從俄國文學到蘇聯(lián)文學的詩學轉換——關于白銀時代小說價值行為的研究之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3 邱運華;;問題與主義:托洛茨基的文化理論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傅修海;;中國現(xiàn)代文藝思想的左翼轉折——論瞿秋白的“革命文藝大眾化”思想[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朱建剛;;《彼得堡》與俄國知識階層的定位[J];蘇州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6 岑雪葦;;詩性功能理論的邏輯問題——羅曼·雅柯布森詩學指謬[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黎活仁;從《革命與文學》看郭沫若的文學思想[J];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8 鄭異凡;;托洛茨基持無產(chǎn)階級文化派觀點嗎——兼與藍英年先生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0年11期
9 江飛;;超越“象征” 迎向“未來”——羅曼·雅各布森語言詩學的開端[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吳敏;;試論周揚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變”[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朱軍;;現(xiàn)代都市邊緣知識人的身份認同困境——以亭子間文人為例[A];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創(chuàng)新——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文集(2012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自芬;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中國面孔[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2 羅振亞;現(xiàn)代主義詩歌:中國對西方的精神接受[J];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05期
3 龍泉明;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在40年代的調整與轉化[J];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06期
4 王麗華;穿越蒙蒙迷霧 追溯歷史真實──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崛起[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5 羅振亞;現(xiàn)代主義詩歌:中國對西方的形式汲納[J];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6 徐志偉;在史實與體驗之間——評羅振亞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研究[J];詩探索;2004年Z1期
7 陳遠明,黃維憲,曾思藝;論俄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特征及其成因[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蕭映;;世界性的同步——論20世紀40年代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成熟[J];長江學術;2008年03期
9 羅振亞;;重鑄古典風骨——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對傳統(tǒng)詩歌接受管窺[J];學術交流;2009年10期
10 丁惠;;現(xiàn)代主義詩歌與中國文學多元系統(tǒng)[J];宿州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孫玉石;;面對歷史的沉思——關于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源流的回顧與評析(九)[A];看一支蘆葦——辛笛詩歌研究文集[C];2012年
2 陳超;;辛笛詩評析[A];看一支蘆葦——辛笛詩歌研究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樊星;對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繼承與開拓[N];文藝報;2014年
2 王秋媛 張學昕;現(xiàn)代詩潮的審美回望[N];光明日報;2005年
3 西馬;后現(xiàn)代之詩[N];中華工商時報;2001年
4 劉潤為;清新剛健自成一家[N];中國藝術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秦艷貞;朦朧詩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2 楊蕾;中國語境中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D];蘇州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祖德;40年代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啟蒙敘事和現(xiàn)代性話語[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周松;二十世紀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古典精神[D];四川大學;2006年
3 孫金燕;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與禪思傳統(tǒng)在悖離中的整合[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4 宋乃康;現(xiàn)代主義詩歌理念的完美體觀[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楊華麗;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知性追求[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王波;類型·審美·超越[D];西南大學;2011年
7 黃菊;《文聚》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葉亮;“白洋淀詩群”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18991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899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