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與非戲之間:莎士比亞的《麥克白》與川劇《馬克白夫人》
本文選題:莎士比亞 切入點:川劇 出處:《四川戲劇》2013年02期
【摘要】:川劇《馬克白夫人》以寫意性將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改編為以"馬克白夫人"為主角的川劇折子戲《馬克白夫人》!恶R克白夫人》在川劇的唱、念、做、打程式中,不僅充分挖掘、外化了馬克白夫人殺人前后的心理特征,而且通過改編把馬克白的心理特征拼貼在馬克白夫人的表演中,二者的心思、心理、行動合二為一,在濃郁的詩意表演中,以角色的意識流動為線索,在敘述媒介的多樣性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出人物的心理變態(tài)。川劇《馬克白夫人》以"詩意"的川劇審美形式演繹了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而《麥克白》則借助于唱腔和表演的詩意展現了人物性格、心理、行動和情感。將川劇的唱腔、表演之美拼貼入莎劇的情節(jié)之中,使川劇《馬克白夫人》成為一部具有濃厚詩意特征,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相交織的寫意莎劇。
[Abstract]:Sichuan Opera "Mrs. Mark White" adapts Shakespeare's tragedy "Macbeth" to "Mrs. Mark White" as the main character of Sichuan Opera in freehand brushwork. "Mrs. Mark White" in the singing, reading, doing, and programming of Sichuan opera.It not only fully excavated and externalize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rs. Mark White before and after the murder, but also collate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k Bai into Mrs. Mark Bai's performance through adaptation. The two minds, psychology, and actions were combined into one.In the rich poetic performance,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metamorphosis is fully refl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diversity of narrative media, taking the role's consciousness flow as the clue.In the aesthetic form of "poetry", the tragedy of Shakespeare "Macbeth" is interpreted in "Mrs. Mark White", while "Macbeth" shows character, psychology, action and emotion by means of singing and performing poetry.The singing of Sichuan opera and the beauty of performance are collated into the plot of Shakespeare's play, which makes "Mrs. Mark Bai" a freehand Shakespeare play with strong po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twined with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作者單位】: 四川外語學院莎士比亞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語境中的接受與流變”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XWW005
【分類號】:I10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鄢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振興川劇——與著名川劇演員田蔓莎一席談[J];四川戲劇;2002年02期
2 秦泰;田蔓莎用生命體驗燃燒出舞臺藝術魅力[J];中國戲劇;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建鋼;李紅霞;;穿越文本的文化洞觀與符號詮釋——文化傳統(tǒng)與符號批評視野中的《聊齋志異·黃英》詮解[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2 胡觀毅;;論春柳劇的悲劇特征[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王麗;;論唐納德·巴塞爾姆小說《白雪公主》的互文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4 閔杰;;蝙蝠與香煙——“反幻覺”視域下的皮蘭德婁與布萊希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5 楊瑩瑩;;后現代主義悲劇觀中戲擬的《小世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6 侯歡歡;;端午節(jié)傳說所折射的審美潛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7 戴熒;;中西悲劇審美差異成因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3期
8 呂客;;中國古典戲曲中英雄悲劇的內在形態(tài)和審美特征[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9 康兆春;;迷失在無序世界——庫弗《街邊車禍》的后現代寫作體驗[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10 倪震;道德倫理片和時代精神[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易紅霞;;粵劇在城市、鄉(xiāng)村和海外唐人街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策略[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2 龔莉萍;;試論后現代文化語境對中國電影的影響[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葉世祥;;審美主義的勃興和式微:20世紀80年代以降文論話語的轉型[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節(jié);布萊希特詩歌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郭星;二十世紀英國奇幻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鐘鑫;新加坡華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賀彩虹;笑的解碼[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敬;變革與模仿:試論中國當代女性電影的審美創(chuàng)新及其社會意義(1978-2010)[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子;家園的蹤跡:全球化上海的劇場與藝術空間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柏春;試析后現代藝術與文化底蘊的分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知;網絡暴民成因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王勇軍;羅伯—格里耶新小說觀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朱雪琴;試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陌生化”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5 謝菁;基于聲樂演唱的藝術美探究中國民族聲樂之“韻”[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云云;宇宙·晶體·詩意[D];江南大學;2010年
7 李姜江;悲喜交加的人生 笑中含淚的溫情[D];南昌大學;2010年
8 章慧宇;都市迷宮的系統(tǒng)觀照與現代書寫[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葉倩;美學視野下后現代主義西方文學的思考[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10 紀海英;論戲劇文學教學對中師生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仕忠;德國人喜愛川劇吹打樂[J];四川戲劇;2002年05期
2 余文通;暗暗淡淡紫 融融冶冶黃——走筆田蔓莎新戲專場[J];四川戲劇;2000年03期
3 ;秋江(川劇)[J];劇本;1952年Z2期
4 嚴肅;序《任衡道劇作選》[J];四川戲劇;1994年02期
5 廖全京;題材的超越川劇《山杠爺》散記[J];劇本;1995年11期
6 唐思敏;她追求藝術的完美──倪紹鐘印象[J];四川戲劇;1996年03期
7 小元;魏益新與川劇魏派名劇《店房責侄》[J];四川戲劇;1997年03期
8 李祥林;川劇:百年史閃回[J];今日四川;1999年04期
9 黃光新;菊壇耆宿川劇知音——讀《老兩口談戲——川劇》[J];四川戲劇;2001年05期
10 田蔓莎;感謝川劇[J];四川戲劇;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朝翔;;莎士比亞與戰(zhàn)爭[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學文化的對話與共生”外國文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田蔓莎;;我演“這一個”鄧么姑[A];中國戲劇梅花獎20周年文集[C];2004年
3 裘行潔;;斯特拉特福的啟示[A];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會議文件(二)[C];2000年
4 王正明;;川劇嗩吶曲牌及其運用[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5 臧天嬰;;莎士比亞對傳統(tǒng)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6 廖全京;;題材的超越——川劇《山杠爺》散記[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7 陳少輝;;莎士比亞與司馬遷死亡觀比較[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8 周企旭;;川劇形成于20世紀初誕生于現代[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9 張羽軍;;含英咀華 唱徹悲情——談川劇《死水微瀾》的藝術創(chuàng)造[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10 陳平;;新時期四川川劇院舞臺優(yōu)秀劇目回顧[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諶強;今天如何演繹經典名劇[N];光明日報;2010年
2 ;川劇走進中國著名學府[N];四川日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張玨娟 實習生 孟婷婷;川劇,有了消費市場?[N];四川日報;2005年
4 樊明君;法國導演創(chuàng)新川劇《鏡花緣》[N];中國文化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盧毅然;重慶川劇的“梅花三弄”[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羅松;《死水微瀾》——從川劇到京劇的“跨界”[N];人民日報;2011年
7 李貴華;解讀川劇[N];重慶日報;2001年
8 田蔓莎;感謝川劇[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9 大真;川劇振興十八年[N];四川日報;2000年
10 雨林;川劇“變臉”的百年秘密[N];四川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辛雅敏;20世紀莎士比亞批評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2 宋海萍;文化性與生物性的對抗:生物—文化批評視角下的莎士比亞古希臘羅馬劇[D];西南大學;2013年
3 徐畔;拓撲心理學認知空間下的莎士比亞十四行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4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學流變視野中的《裘力斯·凱撒》群氓場景反思[D];復旦大學;2012年
5 劉繼華;歡樂中的深刻:莎士比亞喜劇《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6 王義軍;審美現代性的追求[D];暨南大學;2002年
7 陳茂慶;戲劇中的夢幻[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高蓮芳;莎士比亞四大悲劇與《圣經》的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9 王玉潔;莎士比亞:原初女性主義者還是厭女主義者?[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李新亞;闡釋愛情故事內涵的語言巨匠:莎士比亞《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朱麗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建輝;莎士比亞《暴風雨》隱喻探析[D];蘇州大學;2010年
2 夏小鵬;莎士比亞翻譯的文體學探索[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3 曾小玲;奧瑟羅的他性在原劇和帕克電影中的再現[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4年
4 宋艷;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學;2005年
5 徐劍瑩;莎士比亞喜劇中的愛情故事[D];安徽大學;2006年
6 張霞;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戲劇性特征[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7 婁立國;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愛的主題[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陳秋玲;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超自然因素[D];西南大學;2008年
9 董莉;從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管窺其詩學思想[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馬春麗;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多重復義[D];西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197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719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