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圣母和夏娃之間——論《拉格泰姆時代》中的女性形象和兩性關系模式
本文選題:E.L.多克托羅 切入點:拉格泰姆時代 出處:《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摘要】:對E.L.多克托羅《拉格泰姆時代》的文學評價大多集中在小說的敘述策略與歷史重構、新歷史主義、后現代主義藝術技巧、文本的歷史性及其變形意向和電影手法上,小說中的女性被僅僅當作了背景和陪襯。筆者在對文本細讀的基礎上,運用理安·艾斯勒的兩性關系模式——統(tǒng)治關系模式和伙伴關系模式——及女性主義相關理論詮釋和解讀了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和兩性關系。
[Abstract]:The literary evaluation of E. Doctorow's "Lagertam era" focuses on the narrative strategy and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novel, new historicism, post-modernism art skills, the historical and metamorphosed intention of the text and the movie-style. The female in the novel is only regarded as the background and foil. This paper interprets and interprets the female image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the novel by using the gender relationship model of Leanne Isler-the ruling relationship model and the partnership model-and the relevant feminist theories.
【作者單位】: 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I712.07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楊;;秘密花園的文化敘事——論世紀之交中國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寫作”[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王青;;從淑的形象解析哈代的女性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3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見描述和尷尬定位——由一位母親致媒體的公開信引發(fā)的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4 王一卓;;試論《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亞的女性主義意識[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5 周述波;;“他者”注視下的“自我”飛翔——從電影《再見艾麗絲》看男權場域中的女性遭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6 魏娜;姚秋月;;社會新聞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7 萬禺;;論《荊棘之城》中同性愛的力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8 汪洋;;女性的囚籠——評《鴻鸞禧》中婁太太的人物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9 晏麗;;后現代主義的文化魅力——以卡爾維諾的作品為例[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10 楊金玲;;重大政治舉措對英語詞語“政治正確性”的推動[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湯瑤;;狂歡化視角下的《拉格泰姆時代》解讀——對歷史的顛覆與重構[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師洋洋;;閃婚的存在合理性——幾種新興視角下的注腳[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關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斷裂與傳承[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4 暢引婷;;符號運用策略對女性主義傳播效應的影響——以父權制概念的意義闡釋為例[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黃翊;;重要的只是身體——中國當代藝術中“雙性同體”符號的分析[A];2010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6 刁偉濤;;對“經濟人”假設的批判和降位——后現代主義的視角[A];第一屆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應征論文集[C];2007年
7 許瑾宏;;女性研究論文的社會性別意識分析——以2010年中國心理學主流期刊為例[A];性與性別研究(第2輯)——性別的觸角[C];2011年
8 楊志紅;;以性別視角淺析婚姻心理個案[A];性與性別研究(第2輯)——性別的觸角[C];2011年
9 吳艷平;;女性的幻象與鐐銬——兒童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A];第二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傅美蓉;從反再現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3 吳越民;中美報紙新聞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李軍;想象性書寫與邊緣性閱讀[D];吉林大學;2011年
5 袁梅;中國古代神話中智慧導師阿尼瑪原型及其承傳移位[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敬;變革與模仿:試論中國當代女性電影的審美創(chuàng)新及其社會意義(1978-2010)[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褚艷紅;變動中的女性研究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芳;西方男性學者視角下的女性主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孫金菊;鄉(xiāng)村回族婦女疾病與健康的人類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卓惠萍;論政府對農村性別文化的型塑與重構[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者麗瓊;英國反家庭暴力法律的歷史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潘秋蕾;《馬利納》作為女性主義文化、社會批判[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賀羨;我國兩性收入差距的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陳晨;當代女大學生生活價值觀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余國靜;從盧廣作品看紀實影像特性[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6 周建蘭;新世紀《東方女性》中女性情感表現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徐群英;論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寫作[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歐海艷;林白小說創(chuàng)作本土化流變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陳曉芳;從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角度看《簡·愛》漢譯本中譯者主體性和女性身份[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10 谷青;當代西方女性主義設計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星亮;T.S.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形象透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黃穎;;論尤金·奧尼爾塑造女性形象的表現主義手法[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代菁;;《源氏物語》中悲劇的女性形象之我見[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S1期
4 李軼坤;;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中的女性形象[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5 蘇屹峰;;莎士比亞不同創(chuàng)作時期中的女性形象概覽[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6 田甜;;勞倫斯筆下的女性形象[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向麗華;;試論多麗絲·萊辛創(chuàng)作中女性形象的基本特征[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11期
8 方曉梅;;《荊棘鳥》中女性情感悲劇的啟示[J];理論界;2006年11期
9 蔣彩云;蔣棟元;;菲勒斯中心語境下《圣經》中的女性形象解讀[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6期
10 杜予景;;龐德詩作中的女性形象解讀[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德福;;普列姆昌德小說中的女性形象[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2 汪介之;吳曉燕;;論俄羅斯文學中的女性形象[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3 林婉嬌;;《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愛武;;坂口安吾小說《滿開的櫻花林下》考察——“山賊”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5 劉成富;;法國女權主義作家波伏娃再認識[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6 李愛云;;女性話語·軀體寫作·雙性同體——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述評[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甘惠僑;;馬奇四姐妹的美德成因淺析:論《小婦人》中的教育主題[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邢以丹;;愛的理想、困惑與解答——論林真理子《只要趕上末班飛機》和《京都行》的文學主題[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9 劉子敏;;論小說《紫顏色》對三角關系模式的新詮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10 何曉濤;;硬漢精神背后的思考——重讀《老人與!分械氖サ貋喐缧蜗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欣;海明威筆下女性形象的成因[N];吉林日報;2010年
2 張中載;“改寫”:讓經典綻放出別樣的光芒[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特約記者 戴錚;日本女性文學彰顯婚戀新取向[N];中華讀書報;2008年
4 顧杏娣;當達·芬奇遭遇弗洛伊德[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侯瑋紅 編譯;“身體本身就是界限”[N];中國婦女報;2002年
6 薛新秀;驚世駭俗美狄亞[N];中華讀書報;2008年
7 閻立 孔德琴(作者單位分別為合肥工業(yè)大學、淮南師范學院);從《簡·愛》到伍爾夫[N];光明日報;2004年
8 秦宏;由Cakes and Ale的譯名引起的思考[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楊旭;金東里小說女性意識淺窺[N];中華讀書報;2004年
10 江雨;奧菲利亞或有原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桂玲;渡邊淳一情愛文學論[D];吉林大學;2008年
2 許原雪;納博科夫小說中男性視閾下女性形象的建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3 謝春艷;俄羅斯文學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D];黑龍江大學;2006年
4 王慶勇;論亨利·米勒的小說藝術[D];南開大學;2010年
5 蔡玉俠;E.L.多克托羅歷史小說中的去神話改寫[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6 高天;中西古典文獻中的戰(zhàn)爭敘事[D];復旦大學;2010年
7 李雪花;朝鮮朝閨閣漢詩研究[D];延邊大學;2007年
8 陳靚;路易斯·厄德瑞克作品雜糅性特征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鐘艷萍;論王爾德小說和戲劇中的審美取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李文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小說敘事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艾洪磊;曹禺、易卜生戲劇女性形象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張琳;論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小說中的女性形象[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梁園華;[D];西北大學;2011年
4 趙玉君;父權意識下的女性形象[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梁曉平;從傾斜到平衡—勞倫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5年
6 蔡嵐嵐;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中的女性形象[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7 戚永慧;論勞倫斯作品的女性形象[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8 徐麗娜;卡夫卡的女性世界及其創(chuàng)作[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洪連;王爾德戲劇中的女性形象解讀[D];青島大學;2010年
10 章瑜;論谷崎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988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69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