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萊文學整體性批評研究
本文選題:整體性批評 切入點:神話 出處:《蘇州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在弗萊的語境中,神話是在按自己的方式解釋了某個社會的宗教信仰、歷史傳統(tǒng)以及關(guān)于宇宙的思考,具有文化的整體性。從神話入手去把握作為整體的文學之結(jié)構(gòu)規(guī)則,是弗萊所倡導的文學整體化批評的最大特征。他通過對圣經(jīng)語言的研究確立了《圣經(jīng)》是一部濃縮了的神話命題,為他的文學整體性批評奠下了根基。 弗萊的文學整體性批評具有實踐性很強的方法論意義。類型學研究把圣經(jīng)作為一個前后連貫的整體,具有整體論的意義。該研究方法使他發(fā)現(xiàn)了《圣經(jīng)》所蘊含的豐富的相對穩(wěn)定的意象和敘事模式。這些相對穩(wěn)定的意象和敘事模式在弗萊的語境中被稱為“原型”,這構(gòu)成了弗萊理論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原型批評研究。原型批評方法同樣是弗萊整體性文學批評的有機組成部分,,弗萊主張的文學敘事模式的有序循環(huán)和意象的整體性納入便是力證。 文學“整體論”的方法必然需要綜合性的視野。弗萊從對文學本身的關(guān)注到對文學存在的社會語境的關(guān)注,彰顯了弗萊進行文學整體性批評的深層原因,是他力圖改變文學批評依附于其他學科、力爭使文學自成一門單獨學科所作的努力;弗萊運用的總體釋義的方法對文學作品作整體考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實現(xiàn)了象征系統(tǒng)內(nèi)部的融和,使他最終走向文化批評具有導向意義。
[Abstract]:In Frye's context, mythology is to interpret the religious beliefs, historical traditions and thinking about the universe in a society in its own way, with a cultural whole.In order to grasp the structural rules of literature as a wh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thology, Frey advocated the greatest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ry holistic criticism. Through his study of the Bible language, he established the Bible as a concentrated myth proposition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his literary criticism as a whole. Fry's holistic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is of great practical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The study of typology regards the Bible as a coherent whole. This research method led him to discover the abundant and relatively stable images and narrative patterns contained in the Bible. These relatively stable images and narrative patterns are called "archetypes" in Frye's context. The archetypal criticism,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in Frye's theory, is also an integral part of Frye's overall literary criticism. The orderly cycle of literary narrative mode advocated by Fr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mage are force proof. The method of "holism" of literature must require a comprehensive visual field. Fry's attention from literature itself to the social context of literary existence shows the deep reason why Fry made the overall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It is his efforts to change the dependen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on other disciplines and to make literature a separate discipline. It realizes the internal fusion of symbolic system, and finally leads him to cultural criticism.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711.06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恒展;已始“有意為小說”——《幽明錄》散論[J];蒲松齡研究;2002年04期
2 王恒展;《東陽夜怪錄》散論[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3 沈天水;唐人小說與唐代婚姻法[J];蒲松齡研究;2004年04期
4 王光福;聊齋鬼狐源[J];蒲松齡研究;2005年02期
5 李軍鋒,王恒展;簡論宋元話本小說對《剪燈新話》的影響[J];蒲松齡研究;2005年02期
6 劉偉;試論《任氏傳》狐意象的基本特征[J];蒲松齡研究;2005年03期
7 王昕,付建舟,王劍萍;略談清末民初的“新聊齋”[J];蒲松齡研究;2005年03期
8 劉富偉;;胡適蒲學研究的理論反思[J];蒲松齡研究;2005年04期
9 張偉麗;;論蒲松齡紀昀小說創(chuàng)作心理相同點[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10 李杰玲;李寅生;;論《小豆棚》對《聊齋》的模仿和變異[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建軍;;文學之病與超越之路[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4)[C];2007年
2 龔奎林;;一個水做的宿命論者——李輕松詩歌論[A];李輕松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樊改霞;;從自由主義理論的發(fā)展看國家教育制度的形成——兼評安迪·格林教授關(guān)于民族國家教育制度的形成理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薛航;;神話傳說在現(xiàn)代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中的文化價值[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5 許春翎;;古典文學作品英譯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闡釋——兼評林語堂譯介《浮生六記》中的審美體驗[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胡繼瓊;;底層敘述在《水滸全傳》中的文化抉擇[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7 薄清江;;從南陽漢畫看中原本土文化的歷史傳承[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曹山柯;;從《白雪公主后傳》看后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嬗變[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呂偉紅;;詩的心理治療作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10 祁志祥;;“真幻”說: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shù)真實觀[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曉紅;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心理描寫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蘇勇;解構(gòu)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周峰;“漁”行為與海明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姜萍;用生命探尋文學的夜路[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朱蕾;從女性神話原型批評視角解讀《秀拉》和《所羅門之歌》中的女性形象[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婷婷;尋找精神的救贖—梯姆·奧布萊恩的《他們攜帶的物品》的原型解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兆余;產(chǎn)權(quán)視角下的國家形成理論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姜俊;接受理論視角下的“金陵判詞”霍譯本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楊智慧;《豆棚閑話》與“三言”敘事藝術(shù)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361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63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