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視域下外國文學經(jīng)典教學探究
本文選題:媒介素養(yǎng) 切入點:外國文學 出處:《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當下網(wǎng)絡(luò)時代新媒介傳播技術(shù)帶來的新媒介視域,極大地改變了高校傳統(tǒng)教與學的模式,呈現(xiàn)出師生教與學過程中同步、平等、協(xié)助和共同參與的新模式。任何教學內(nèi)容須經(jīng)一定的教學狀態(tài)作為中介才能夠內(nèi)化于學習主體,而教學策略的最終價值是創(chuàng)造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因此,充分發(fā)揮新媒介獨特的解讀條件和優(yōu)勢,以多元方式對文學經(jīng)典保持敞開閱讀,在教、學、做統(tǒng)一中以人本教育觀為核心,以尊重主體為理念,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旨歸,以平等對話為路徑,將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文本閱讀、課件制作、影音觀摩、錄制播放及網(wǎng)絡(luò)對話等多元平臺于一體,形成一個轉(zhuǎn)換靈活、信息暢通、容量大而教學效果突出的立體課堂,通過由多元媒介構(gòu)建的路徑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的藝術(shù)通感,引導(dǎo)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培養(yǎng)學生對媒介信息的解碼和釋碼能力,從經(jīng)典對話到觀照學生整體人的和諧發(fā)展。
[Abstract]:The new media horizon brought by th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urrent network era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ing the synchronization and equal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new model of assistance and joint participation. Any teaching content must be mediated by a certain teaching state to be internalized into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and the ultimate value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is to create the best state of learn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interpretation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of the new media, keep open reading of literary classics in multiple ways, take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concept as the core, respect the subject as the idea,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With equal dialogue as the path, traditional teachers' teaching, text reading, courseware making, audio and video viewing, recording and playing, and network dialogue are integrated to form a flexible conversion, smooth information, etc. The stereoscopic classroom with large capacity and outstanding teaching effect can stimulate and arouse students' artistic synesthesia through the path constructed by multiple media, guide students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explore practic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decode and interpret media information. From classic dialogue to look a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a whole.
【作者單位】: 內(nèi)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分類號】:I106-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濤;“狀態(tài)”是新課程教學之“門”[J];語文建設(shè);2004年Z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明毫;;“情感真人秀”類型電視欄目的興起及發(fā)展進路[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2 陳文忠;;文學是人學,文論即人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 周露露;;從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看新聞實踐活動中的異化現(xiàn)象及揚棄之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4 董素青;;電視——一只代罪的狐貍[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5 劉丹丹;;真實與細節(jié)——《讀庫》的審美趣味與人文選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6 郭捚;;網(wǎng)絡(luò)審美文化反思[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7 臧永亮;尹淑媛;;作為娛樂的電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8 李杏華;;中國的設(shè)計之路任重而道遠——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啟示[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9 李奇;;探析我國電視婚戀類節(jié)目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以“非誠勿擾”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李方;;論讀圖時代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蓓蓓;;結(jié)構(gòu)與圈層:媒介文化視域中流動的“話語空間”——從“黃山門”事件進展引發(fā)的思考[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曹國新;;旅游軟實力:旅游業(yè)本土意識與國際營銷的理論基礎(chǔ)[A];中國旅游評論2011[C];2011年
3 于翠玲;;媒介演變與文化傳播的獨特景觀——中國編輯出版史的認識價值[A];中國編輯研究(2007)[C];2007年
4 于翠玲;;中國編輯學與西方媒介論的比較[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5 陳紅兵;陳玉海;;解析新盧德主義對電視的聲討[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shù)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6 宋奎波;陳紅兵;;媒介分析學派的媒介技術(shù)社會影響思想述評[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7 史艷蘭;;從物的消費到符號消費——石林景區(qū)導(dǎo)游詞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8 徐瑾;;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上海高校媒介素養(yǎng)調(diào)查報告[A];“傳播與中國”復(fù)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9 韓瑞霞;;互聯(lián)網(wǎng)對拉斯維爾5W模式的沖擊[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7年
10 馬彩紅;;淺析中國電視的“審美疲勞”[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建營;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武術(shù)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3 侯東陽;中國輿情調(diào)控機制的漸進與優(yōu)化[D];暨南大學;2010年
4 董素青;消費電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雷冬玉;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預(yù)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慧子;新媒體時代公民隱私的侵害與保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孟欣欣;大眾文化視野下現(xiàn)代體育的視覺化生存[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8 趙瑞華;媒介文化與休閑異化[D];暨南大學;2011年
9 楊娟;中國媒介生產(chǎn)融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華金余;從趙樹理到趙本山[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思童;從受眾探析中國紀錄片發(fā)展范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欣躍;新時代的電視媒體影響力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方敏;“功夫王”賽事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李惠;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jié)目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李靜;提高電視節(jié)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郭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nèi)在結(jié)構(gòu)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郭湘仁;論情感類電視節(jié)目中的偽人文關(guān)懷[D];湘潭大學;2010年
8 吳演麗;論尼爾·波茲曼的電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9 袁佳穗;虛擬環(huán)境下的人際互動[D];湘潭大學;2010年
10 鄒龍;1978-2008:論述王朔30年創(chuàng)作主體意識與敘事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余文君;新法引出新見解——《故鄉(xiāng)》教學中學生思維火花摘記[J];語文建設(shè);2003年03期
2 時金芳;理念演繹中的實踐偏差[J];語文建設(shè);2003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溪云;;“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外國文學研究;2006年03期
2 范勁;;華東師大召開“文學經(jīng)典重釋與普及”研討會[J];中國比較文學;2009年03期
3 ;學者擔憂外國文學經(jīng)典被邊緣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年01期
4 李輝;路翎和外國文學——與路翎對話[J];外國文學;1985年08期
5 ;《國外文學》總目錄(1990)[J];國外文學;1990年Z1期
6 佳水;吸收別人的長處——秦牧談外國文學[J];外國文學評論;1992年03期
7 ;外國文學試題[J];中文自修;1994年12期
8 布躍華;;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3年總目錄(第187—192期)[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3年06期
9 嚴蓓雯;"外國文學與本土視角"研討會綜述[J];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04期
10 ;《當代外國文學》注釋體例說明[J];當代外國文學;2006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守仁;;序[A];終結(jié)與起點——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C];2002年
2 ;序[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3 孟繁華;;新世紀:文學經(jīng)典的終結(jié)[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1)[C];2006年
4 吳格非;;周立波與外國文學研究[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5 鄒建軍;;外國文學的網(wǎng)絡(luò)化與文學教育的大眾化[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江蘇省外國文學學會[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shù)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7 劉永紅;;學習十六大精神 搞好外國文學學會[A];深入學習十六大精神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論文集[C];2004年
8 劉成富;;法國女權(quán)主義作家波伏娃再認識[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shù)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9 ;編后記[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10 李細梅;;俄吽褂鏤難г諤ㄍ錥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世文;反思20世紀外國文學[N];文藝報;2003年
2 葉雋;外國文學如何融入本國精神生活?[N];中華讀書報;2005年
3 羅新璋;一代鉅觀[N];中華讀書報;2009年
4 ;經(jīng)典也可以被糟蹋[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孫茜;21世紀外國文學大獎系列新書出版[N];文藝報;2008年
6 世文;人文傳統(tǒng)和準則沒有消失[N];文藝報;2005年
7 虹飛 組織采寫;指點外國文學佳作[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8 趙明宇;盤點2006:引進版文學風頭蓋本土原創(chuàng)文學[N];中華新聞報;2006年
9 解旭華;永不褪色的幼兒文學經(jīng)典[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10 王坤寧;六部作品折桂“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部鐵軍;鄭振鐸與外國文學[D];吉林大學;2013年
2 王煒;現(xiàn)代視野下的經(jīng)典選擇[D];四川大學;2007年
3 金芳實;中韓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D];復(fù)旦大學;2003年
4 丁欣;中國文化視野中的外國文學——20世紀中國“外國文學史”教材考察[D];復(fù)旦大學;2004年
5 修樹新;托妮·莫里森小說的文學倫理學批評[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劉丹;二十世紀初期英語自傳體小說敘事策略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8 樸玉;于流散中書寫身份認同[D];吉林大學;2008年
9 王旭峰;解放政治與后殖民文學[D];南開大學;2009年
10 郭艷娟;閱讀的倫理:希利斯·米勒批評理論探幽[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椿杭;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文學經(jīng)典[D];西南大學;2011年
2 陸志國;哈代在中國的譯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3 王秀娟;太宰治·文學的假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董立;超越經(jīng)典之爭:一種二分論[D];北京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董若辰;高中新課改背景下外國文學作品選材的調(diào)查與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3年
6 丁盛;荒謬世界的怪誕呈現(xiàn)[D];上海戲劇學院;2008年
7 楊柳;救贖論中的詩性啟示[D];浙江大學;2007年
8 崔彩霞;間距與經(jīng)典生成[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9 許適琳;拉斯普京作品中的老人情結(jié)[D];吉林大學;2008年
10 劉森;巴思的迷宮:《客邁拉》小說藝術(shù)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349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63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