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湯亭亭在《孫行者》中的狂歡化藝術實踐及其詩學意義
本文關鍵詞: 湯亭亭 《孫行者》 巴赫金 狂歡化文學 藝術創(chuàng)新 出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當代華裔美國作家湯亭亭在小說《孫行者》中繼承了歐洲狂歡化文學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狂歡化藝術形式和手法,將之融入其美國經驗和族裔經驗中,從而實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視野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重大突破,展示了華裔文學不僅是華裔經驗的書寫,同時也具有世界文學的普遍藝術追求和人文關懷。湯亭亭這一藝術實踐為人們探索華美文學如何兼具特殊性和普遍性,反思華美文學批評話語"重意識形態(tài),輕文學審美"之片面性,正確評價華裔美國文學的文學地位提供了啟示。
[Abstract]:Maxine Hong Kingston, a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European carnival literature in his novel "Sun walker", and creatively uses carnival art forms and techniques to incorporate it into his American and ethnic experiences. Thus realizing the great breakthrough of creative vision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showing that Chinese literature is not only the writing of Chinese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the universal artistic pursuit and humanistic concern of the world literature. The artistic practice of Maxine Kingston provides people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rticularity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flects on the criticism discourse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emphasizing ideology," The one-sidedness of light literary aesthetics provides enlightenment for correctly evaluating the literary status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亞裔美國文學批評范式與理論關鍵詞研究》(批準號:09CWW008)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亞裔美國文學批評之理論問題探析》(批準號:07K04)
【分類號】:I712.0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冰;;華裔美國文學的歷史性[J];外國文學研究;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鐵娜;;楚文化河伯與古希臘文化狄奧尼索斯的相似性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0期
2 寧國利;;狂歡的二人轉——為二人轉辯說[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李娟;;新媒體時代文學期刊應有的文學品格[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4 柏苗苗;;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狂歡化精神的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5 黃肖嘉;;論卡夫卡小說《一份致某科學院的報告》的“微型對話”特征[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欒立朋;;對湯婷婷《孫行者》的文化解讀[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高新艷;;析湯婷婷《女勇士》中的四位女勇士形象[J];長城;2011年02期
8 黃文娟;;魔幻外殼包裹中的現(xiàn)實內核剖析——淺論馬爾克斯《百年孤獨》[J];長城;2011年02期
9 陳長松;;淺析電視娛樂節(jié)目中的“雜語”現(xiàn)象[J];傳媒觀察;2009年11期
10 苗新萍;;癲狂與批判——香港無厘頭電影與大陸黑色幽默電影精神比較[J];傳媒觀察;2011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史言;;余光中新詩嗅覺意象蠡測:余詩身體感研究的一個側面[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張才剛;數(shù)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賴彥;新聞話語對話性的文本分析與闡釋[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徐金龍;從資源到資本[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紀露;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音樂觀念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6 杜曉紅;電視文化中的“快感”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7 朱華;中國少數(shù)民族漢文創(chuàng)作與美國華裔英文創(chuàng)作比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程金海;當代西方對話美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9 邱江寧;才子佳人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李明德;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的文學期刊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瓊;布寧小說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平焰;美國華裔生存狀態(tài)的多維度透視[D];湘潭大學;2010年
3 曾燕;龍圖騰的審美記憶與隱性傳承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李文博;湯亭亭作品中的后現(xiàn)代主義特征[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張娟萍;漢代藝術中的喜劇精神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張會平;論史鐵生《務虛筆記》的復調性[D];河南大學;2011年
7 高春旭;《五號屠場》的狂歡化品質[D];河南大學;2011年
8 豐蘊;狂歡面具下的復調人生[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9 丁雯娟;越過雷池的狂歡[D];暨南大學;2011年
10 肖廣鵬;論湯亭亭小說中華裔美國人身份的疊合認同與建構策略[D];暨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青;;狂歡中的終結者——重讀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張偉華;;論湯亭亭《孫行者》中的語碼轉換[J];韶關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3 黃芙蓉;賈雪瑞;;影像的壓力——從《孫行者》看美國電影敘事與華裔身份構建[J];華文文學;2010年01期
4 梅蘭;試析巴赫金對作者與主人公的關系的兩種評價──兼評巴赫金復調理論的局限性[J];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03期
5 茲維坦·托多羅夫;史忠義;;對話與獨白:巴赫金與雅各布森[J];俄羅斯文藝;2008年01期
6 趙志軍;“普洛透斯式的”文學[J];外國文學研究;1997年01期
7 張勤;論巴赫金對話主義的話語特征[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8 宋德發(fā),張鐵夫;巴赫金的列夫·托爾斯泰[J];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9 王欽峰;巴赫金與比較文學的方法[J];中國比較文學;1998年03期
10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詩學[J];文學評論;200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曾軍;;問題意識的對話——關于中國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顧與反思[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2 黃際英;魏艷輝;;華裔作家的尷尬:試析“趙湯論戰(zhàn)”的文類之爭[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查曉燕;;俄羅斯文學中的“大地周游”模式芻議[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4 查曉燕;;試論俄羅斯文學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劉智歡;;論《女勇士》中的東方主義[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柳泳夏;;“他者”華人的中國性(chineseness)想象——以舊金山華人文學為中心[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9.5)[C];2009年
7 裴水妹;;木蘭關公在美國 論華裔美國文學中中國傳統(tǒng)歷史人物的運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8 梁文霞;;《女勇士》:從文化沖突到文化融合——由“白虎山”中窺見一斑[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9 薛海寧;;《白雪公主》——狂歡的世界[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桑迪歡;;卡夫卡的話語世界——從《城堡》看卡夫卡的語言特色和敘事結構[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廖四平;獨樹一幟的巴赫金研究[N];文藝報;2009年
2 楊春;湯亭亭拒絕美國評論家的“文化誤讀”[N];中華讀書報;2005年
3 錢中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論是可以常青的[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錢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徐穎果;化裔作家作品中的中國文化[N];文藝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李晉悅;湯亭亭:所有的老兵都痛恨戰(zhàn)爭[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季水河 劉中望;學術對話·學理詮釋·學科建設[N];社會科學報;2004年
8 劉建華;開創(chuàng)華裔和人類的未來[N];文藝報;2006年
9 徐穎果;湯亭亭中西方文學傳統(tǒng)之再闡釋[N];文藝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羅四,
本文編號:15520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55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