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美國女性在種族與性別交互關系中的沉默打破:湯婷婷《女勇士》研究
本文關鍵詞: 性別 種族性 父權制 東方主義 沉默打破 出處:《山東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除了承受第二性別的身份存在所帶來的痛苦,華裔美國女性同時會潛意識地糾結于固有的中國文化根源和異國生活現(xiàn)實之間,在內(nèi)心思想深處面臨一個在回應民族認同和融入現(xiàn)居住國主流社會之間進行選擇的困境。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在其自傳體小說《女勇士》一書中,用無可比擬的藝術敏感和豐富強烈的的感性色彩,對華裔美國女性生活經(jīng)歷中的性別和種族雙重困境進行了探究,展現(xiàn)了華裔美國女性為打破已久的沉默所做出的不斷努力。 本文從性別和種族交互關系的角度探討了作者在描述和展示華裔美國女性生存經(jīng)歷上的貢獻,并對書中華裔美國女性令人窒息的沉默生活模式進行了分析。同時,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探究了身為既是作者也是女主人公原型的湯婷婷,作為華裔美國女性,是如何同時面對讓自己困惑的中國種族身份根源和同樣復雜的美國現(xiàn)世教育成長經(jīng)歷,并最終對一個沉默華裔美國女孩演化成為一名用文字武裝自身的女勇士作家的這一沉默打破歷程進行了探究。另外,該研究對湯婷婷在打破父權制和東方主義思維體系方面上的局限性進行了辯證性探討和分析。簡言之,在《女勇士》研究的基礎上,當代華裔美國女性怎樣遭受著性別和種族帶來的雙重困境,怎樣在思想上打破和超越種族、性別、民族認同等一系列傳統(tǒng)社會文化因素的限制和束縛以及怎樣最終打破沉默的這一主要問題在文中被詳細進行了研究。女性主義和東方主義是在該研究過程中主要涉及的文學批評理論。 該研究現(xiàn)階段的暫定科研結論為:第一,除了第二性別帶來的困境,華裔美國女性其自身固有的兩種相互矛盾的文化及種族背景所帶來的一系列強加性的思想偏見和外部限制也讓她們的個人生存模式尋求及身份認同過程變得更加復雜和艱難。第二,承受著男女兩世界和東西方兩文化所帶來雙重壓力的華裔美國女性,在尋求自我過程中需要對美國主流社會文化進行有意識的妥協(xié)并同時擺脫中國民族性中的糟粕,以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來容納她們作為華裔美國人真實的種族和性別上的歸屬需要。第三,華裔美國女性應該發(fā)展和尋求的存在身份應該是一個能夠讓她們的美國性和亞洲性同時和諧存在,并是一個能夠讓她們能以具有獨立自身聲音的一個完整人存在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沉默的女性而存在的身份。另外,打破沉默并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是在尋求身份認同的首要前提。但是,這樣的一個身份存在模式對于當今華裔美國女性是否具備必要性或是現(xiàn)實性值得我們的進一步探討。 除了理論研究價值以外,該研究對于華裔美國女性以及整個海外流散華人群體最終打破沉默以及對于他們的身份認同和生存模式的建立有著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該研究能幫助海外流散華人對他們長久以來認為貌似真實而并非必然的身份困境進行反思,幫助他們對原籍國文化、種族性別以及自身身份認同等觀念進行思想重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當今世界面臨的不可阻擋的跨國移民和跨國主義的浪潮,華裔美國女性已逐步演變發(fā)展成為不再被文化、種族以及性別狹隘論所限制和定義的跨國世界主義群體。所以,該研究也讓華裔美國女性開始思考她們是否有可能選擇一種流散精神世界主義存在作為一種潛在的生活模式而不是一定要讓其自身陷于所謂的身份尋求困境所帶來的沉默之中。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美國女性在音樂界的崛起[J];音樂世界;1992年05期
2 周銘;金莉;;從道德天使到實踐先鋒——美國女性的環(huán)保角色嬗變[J];婦女研究論叢;2010年04期
3 郝素玲;;美國女性文學30年:1980-2010[J];博覽群書;2013年03期
4 李有成;;關注式的閱讀——評《她的傳統(tǒng):華裔美國女性文學》[J];博覽群書;2013年08期
5 張利;;透視華裔美國女性文學[J];青年文學家;2014年08期
6 卓·博古斯拉夫斯卡婭;瀟涓;;二十一世紀的美國女性·青少年[J];蘇聯(lián)文學聯(lián)刊;1993年05期
7 金麗華;;20世紀美國女性文學簡述——從女權運動到婦女意識的升華[J];長城;2011年02期
8 吉晶玉;;美國女性文學中的移民拓荒題材[J];創(chuàng)新;2008年04期
9 楊曉燕;;從電影《漂亮女人》解讀美國女性的“美國夢”[J];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楊靜;;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美國女性就業(yè)特征與影響(1870-1920)[J];史學集刊;2012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支林飛;美國女性從商熱升溫[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2 本報記者 王云;獨立意識漸強 美國女性流行單干[N];經(jīng)濟參考報;2006年
3 張國慶;美國女性打贏“投票戰(zhàn)”[N];中國婦女報;2002年
4 韓顯陽;美國女性被害者數(shù)量多[N];光明日報;2002年
5 雪泥;美國女性收入的差異[N];中國婦女報;2004年
6 王彤暉 編譯;服裝塑造國家認同感[N];中國服飾報;2010年
7 鐘聲;進取心增添中國女性魅力[N];人民日報;2012年
8 旅美學者 大學教授 沈睿;婚姻不是唯一歸宿:美國女性晚婚或不婚潮[N];中國婦女報;2012年
9 本報記者 劉霞;美國媒體男性化傾向依然明顯[N];中國婦女報;2012年
10 曉春;美國首家女性博物館[N];市場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呂洪艷;美國女性單親家庭福利史研究(1935-1996)[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曉靜;論美國女性在20世紀80、90年代環(huán)境公正運動中的地位與作用[D];遼寧大學;2013年
2 王悅奇;從歷史數(shù)據(jù)看美國女性研究生培養(yǎng)及就業(yè)狀況[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3 沈一凡;從非裔美國女性譏智語的使用[D];廈門大學;2009年
4 林莉;非裔美國女性痛苦與成長的現(xiàn)代神話[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3年
5 王炳鈺;華裔美國女性在種族與性別交互關系中的沉默打破:湯婷婷《女勇士》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6 王英超;美國女性就業(yè)狀況及制約因素分析(1960-1980年)[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丹丹;美國女性的國際政治參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8 于爽;美國女性生育年齡差異給美國社會造成的后果及影響[D];天津外國語學院;2009年
9 伊育斌;聲音的顯現(xiàn)[D];南昌大學;2008年
10 唐文焱;《美國女性》(第一至四章)翻譯項目報告[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074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50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