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創(chuàng)傷和集體創(chuàng)傷——《國王的人馬》中的歷史敘事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個人創(chuàng)傷和集體創(chuàng)傷——《國王的人馬》中的歷史敘事研究 出處:《國外文學》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美國南方 個人創(chuàng)傷 集體創(chuàng)傷 歷史意識
【摘要】:羅伯特·佩恩·沃倫的小說《國王的人馬》系美國南方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小說以杰克·伯登獨特的創(chuàng)傷敘事視角出發(fā),講述了個人生活中的創(chuàng)傷事件和集體記憶中的歷史創(chuàng)傷對南方人生活的影響,再現(xiàn)了南方20世紀上半葉的社會面貌和歷史意識。個人創(chuàng)傷和集體創(chuàng)傷構(gòu)成了杰克·伯登的歷史敘事,使他的聲音游離于個人生活、集體歷史和南方現(xiàn)實之間,成為老南方和新南方教條之外的第三類歷史意識。杰克通過對歷史的反思,探尋創(chuàng)傷的歷史根源,最終擔負起歷史的責任,還原了自己的歷史語境,并完成了創(chuàng)傷的修復。
[Abstract]:Robert Penn Warren's novel, "the Horse of the King," is a classic American Southern literature novel based on Jack Burton's unique traumatic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influence of traumatic events in personal life and historical trauma in collective memory on the life of southerners is described. It reproduces the social outlook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South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Person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trauma form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Jack Boden, which dissociates his voice from his personal life. Between the collective history and the southern reality, it becomes the third kind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utside the old south and the new south dogma.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history, Jack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root of the trauma, and finally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history. It restores it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ompletes the repair of the trauma.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2012年度四川省哲學社科研究一般項目《美國南方文學中的見證敘事策略研究》(項目編號:SC12B049) 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研究專項項目(杰出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skqx201103)課題階段成果之一
【分類號】:I712.074
【正文快照】: 美國南方文藝復興涌現(xiàn)了大批優(yōu)秀的作家,其中,羅伯特·佩恩·沃倫(Robert PennWarren)被公認為是“?思{之后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小說家”。①他的代表作《國王的人馬》(All the King’s Men)也被公認為南方小說的杰出作品。特里林(Diana Trilling)評價道,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欣;石堅;;差異重復與自我塑造:?思{、沃爾夫、沃倫和泰特作品中的歷史意識[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瓦庫迪;;論艾略特的文藝理論在《荒原》中的實踐[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韓曉麗;劉偉;;放手過去,走出南方家族神話的陰影——尤多拉·韋爾蒂《樂觀者的女兒》的主題研究[J];時代文學(雙月版);2006年04期
4 張方方;;回憶與忘卻——《寵兒》中的雙重歷史意識(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年10期
5 劉鵬麗;;對《朗讀者》歷史意識的解讀[J];電影文學;2010年18期
6 張金鳳;;新維多利亞小說述評[J];英語廣場(學術(shù)研究);2011年Z1期
7 劉白;;論查爾斯·狄更斯小說的歷史意識[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仲子;;尤·韋爾蒂《一個作家的起點》[J];讀書;1984年09期
9 王守仁;從文學的整體性來認識文學的傳統(tǒng)[J];外國文學評論;1991年02期
10 李亞白;西方近代小說的歷史意識[J];前沿;2003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潘紹璽;;愛米麗的表——一個關(guān)于時間的隱喻[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2 徐姍;;從《百舌鳥之死》解讀哈帕·李對南方“淑女形象”的重塑[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張志忠;;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評《?思{與莫言比較研究》[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4 胡嚴艷;;美國南方舊道德摧毀的一朵玫瑰:論愛米麗的悲劇人生[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黃明;;藝術(shù)的想象與想象的藝術(shù)——論福克納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的創(chuàng)作[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徐蕾;;淺析《喧囂與騷動》中的白癡班吉[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7 劉曉霞;;畸形的旅途—讀《我彌留之際》(英文)[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張禮牡;;試析《押沙龍,押沙龍!》的敘事特色[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毛力;;異化靈魂的多重變奏——尤多拉·韋爾蒂筆下“畸零人”的心理世界[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八月的下午,,麥卡勒斯的孤獨[N];文學報;2005年
2 戴新偉;心,是一個孤獨的獵手[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5年
3 杜麗;我們都來自傷心咖啡館[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4 邱華棟;擠出南方土地的膿[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許丹紅;《飄》:一朵恒久不衰的愛情之花[N];中國教師報;2006年
6 書評人 徐則臣;?思{的遺產(chǎn)[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王雨檬 編譯;“詩歌小徑”走近美國百姓[N];中國文化報;2011年
8 陸建德(學者);在故鄉(xiāng)的大地上流浪[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9 王胡;日裔女作家獲紐伯瑞獎[N];中華讀書報;2005年
10 康慨;美國全國書評家協(xié)會獎 《反美密謀》再敗[N];中華讀書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輝輝;美國南方文化視域中身體隱喻的書寫[D];西南大學;2011年
2 馬佳;朝鮮朝稗說作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3 王曉姝;哥特之魂——哥特傳統(tǒng)在美國小說中的嬗變[D];吉林大學;2009年
4 朱振武;福克納小說創(chuàng)作的心理美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5 李萌羽;全球化視野中的沈從文與?思{[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諶曉明;符指、播散與顛覆:?思{的“斯諾普斯三部曲”之解構(gòu)主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隋紅升;身份的危機與建構(gòu)[D];浙江大學;2010年
8 張軍;索爾·貝婁成長小說中引路人的影響作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李燕;創(chuàng)傷·生存·救贖[D];蘇州大學;2012年
10 曾軍山;斯諾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友玉;當上帝缺席的時候[D];河南大學;2006年
2 孫靜波;榮譽與暴力[D];黑龍江大學;2002年
3 李佳慧;科馬克·麥卡錫在《血色子午線》中的歷史意識[D];蘭州大學;2012年
4 王海云;美國南方文學怪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5 劉青;試析《心是孤獨的獵手》的異化主題[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高翔;綻放在哥特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論弗蘭納里·奧康納小說的哥特藝術(shù)[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邱水紅;《占有》中A.S.拜厄特的歷史意識和女性主義意識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8 孫麗穎;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之間[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朱瑩;逃避者的命運[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胡蓓蓓;迷失在南方[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347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43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