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札記》與大江健三郎的歷史觀
本文關(guān)鍵詞:《沖繩札記》與大江健三郎的歷史觀 出處:《湖北社會科學》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大江健三郎 《沖繩札記》 歷史觀
【摘要】:報告文學作品《沖繩札記》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品表現(xiàn)了日本的殖民主義行為帶給沖繩民眾難以抹去的心靈創(chuàng)傷。大江作為日本民族的一員,對此有著深深的愧疚與不安。為此大江提出了"日本屬于沖繩"的歷史觀。盡管這一歷史觀的局限性非常明顯,但還是為充滿不幸的沖繩歷史帶去一線光明與希望,
[Abstract]:The report notes Okinawa literary works < >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Japanese writer Oe Kenzaburo. The work shows the behavior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ism to the people of Okinawa to erase the trauma of the river. As a member of the Japanese nation, have a deep guilt and anxiety. This river proposed "Japan belongs to Okinawa" despite the limitations of history. This history is very obvious, but still full of unfortunate history of Okinawa to bring a ray of light and hope,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分類號】:I313.075
【正文快照】: 大江健三郎在1965年至1970間曾多次訪問沖繩。其間,大江漸漸意識到自身對沖繩的膚淺認識,思想方面受到巨大沖擊,進而開始關(guān)注沖繩人的歷史命運。初版于1970年的《沖繩札記》(以下簡稱札記)正是這一心路歷程的記錄。大江在闡述這一文本所包含的歷史觀——“日本屬于沖繩”的過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簡軍波;;中華朝貢體系:觀念結(jié)構(gòu)與功能[J];國際政治研究;2009年01期
2 董炳月;竹富島的酷婭瑪[J];讀書;2005年03期
3 陳言;;《沖繩札記》:針對核時代的寫作[J];外國文學評論;201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卓雅;;后殖民時代雜糅化的異己實體——韓國電影《蝙蝠》的后殖民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2 謝桂娟;;東北亞國家集體身份的缺失及原因[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3 吳海進;;對文學概論中區(qū)域性文學風格問題的思考[J];當代文壇;2012年02期
4 潘錦;張景華;;新世界主義思潮對翻譯的影響[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08期
5 謝桂娟;;東北亞中日朝(韓)三國間身份的歷史考察[J];東疆學刊;2012年01期
6 王永收;;文化身份角度審視下的庫斯圖里卡電影——埃米爾·庫斯圖里卡電影論略(二)[J];電影文學;2011年01期
7 徐勇;;移民電影與香港的身份表達及其困境[J];電影藝術(shù);2010年04期
8 袁雪彤;;和平主義與中國的崛起[J];法制與社會;2012年05期
9 趙淳;;反思與質(zhì)疑:薩義德和薩義德東方主義[J];外國文學;2007年02期
10 楊原;;中國國際關(guān)系理論研究(2008—2011)[J];國際政治科學;201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吳芳;;后殖民時代英國移民的身份策略——評哈尼夫·庫雷西的《郊區(qū)佛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王天祥;李琦;;面向未來的多媒態(tài)藝術(shù)及其教育[A];2005年當代藝術(shù)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2 劉惠玲;話語維度下的賽義德東方主義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何春明;唐朝四方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王雁;論臺灣電影的國族認同觀之變遷[D];上海大學;2011年
5 趙亮;流亡的詩學[D];浙江大學;2011年
6 隋欣卉;臺灣光復初期的國語運動與國語文學(1945-1948)[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喜濤;封貢關(guān)系視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連義;新時期小說中農(nóng)民意識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劉莉;馬克思主義與后殖民理論視域[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少詠;現(xiàn)代性語境中的鄉(xiāng)村政治文化言說[D];河南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解瑩;晚清運用國際法維護宗藩體制的理念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于菲;德里克后殖民批評理論評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裴森;經(jīng)濟全球化和全球倫理——“普世價值”問題的理性省思[D];南京大學;2011年
4 陳雁漪;道家美學與程抱一對中國詩學精神的文化傳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郭根秀;中國語境下的后殖民理論[D];蘭州大學;2011年
6 金廷英;[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7 谷訓濤;論貢賜體系中的漠北回紇與唐朝關(guān)系(629-843)[D];云南民族大學;2011年
8 張瑩;薩義德后殖民理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旭;國外中國模式研究的兩種視角及其啟示[D];中共上海市委黨校;2011年
10 劉維全;葛蘭西文化領(lǐng)導權(quán)理論探析[D];黑龍江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鄭容和;;從周邊視角來看朝貢關(guān)系——朝鮮王朝對朝貢體系的認識和利用[J];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龐希云;生命與神話的凝聚——讀大江健三郎小說《飼育》[J];閱讀與寫作;1997年11期
2 朱鴻;大江健三郎的啟示[J];小說評論;2001年01期
3 蘭立亮;從《死者的奢華》看大江健三郎對存在主義的接受和超越[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張景韜;;大江健三郎封筆之作《別了,我的書!》[J];出版參考;2006年28期
5 邱華棟;;大江健三郎:創(chuàng)造世界文學之一環(huán)的亞洲文學[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10年01期
6 邱華棟;;大江健三郎:創(chuàng)造世界文學之一環(huán)的亞洲文學(1935—)[J];西湖;2010年02期
7 邢偉川;;呼喚通向未來的“新教育”——我讀大江健三郎《致新人》[J];基礎(chǔ)教育課程;2010年05期
8 文潔若;在曖昧的日本——談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J];讀書;1996年08期
9 劉伯祥;大江健三郎與亨利·米勒[J];日本學論壇;1998年02期
10 唐月梅;;大江健三郎及其在中國[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0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于進江;;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學活動軌跡探源——《奇妙的工作》問世為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2 王琢;;日本當代文學述評[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昌偉;鐵凝莫言合薦大江健三郎口述自傳[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2 許金龍;呼喚良知[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3 車前子;我們在暖昧的亞洲[N];大眾科技報;2000年
4 本報特約記者戴錚;特立獨行者獲大江健三郎獎[N];中華讀書報;2011年
5 實習生 劉亞文;大江健三郎新作借力吸引讀者[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6 許金龍;魯迅、毛澤東對我影響深遠[N];中國藝術(shù)報;2006年
7 書評人 薛靜;大江健三郎和孩子們一起穿越時空[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8 世文;大江健三郎第五次訪問中國[N];文藝報;2006年
9 記者 舒晉瑜 李晉悅;再猛烈的逆風也無法驅(qū)散希望[N];中華讀書報;2006年
10 戴錚 編譯;大江:期待一種語言“揭竿而起”[N];東方早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林嘯軒;大江健三郎文學論[D];山東大學;2013年
2 韓靜;大江健三郎的晚年風格:重寫[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3 蘭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說敘事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王新新;大江健三郎的早期文學世界[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王琢;想象力論:大江健三郎的小說方法[D];暨南大學;2002年
6 劉炳范;戰(zhàn)后日本文學的戰(zhàn)爭與和平觀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吳嵐;“世界文學”視域下的中日現(xiàn)代文學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8 尚一鷗;村上春樹小說藝術(shù)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林進;日本現(xiàn)當代純文學的風向標[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政良;大江健三郎文學中的戰(zhàn)爭認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江清;論大江健三郎小說中的狂歡精神[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寶劍;試論大江健三郎文學中的和平意識[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潔;論大江健三郎早期作品中的“監(jiān)禁狀態(tài)”和脫離方法[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年
5 張麗杰;《同時代的游戲》中“破壞人”的狂歡化精神[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6 安徽;繼承與超越——論大江健三郎與薩特的存在主義[D];吉林大學;2004年
7 彭巧艷;大江健三郎小說的敘事時間[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振喜;試論大江健三郎的早期存在主義文學[D];吉林大學;2004年
9 董曉娟;“戰(zhàn)斗的人道主義”[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10 韓靜;大江健三郎后期作品中的互文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3970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397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