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女人》看“人生的可能”
本文關鍵詞:從《一個女人》看“人生的可能”
【摘要】:有島武郎的小說《一個女人》從1911年1月開始至1919年6月為止,,歷時約九年完成。這九年幾乎覆蓋了有島武郎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作為《一個女人》前身的《一個女人的一瞥》是有島武郎成為白樺派以后首次發(fā)表的小說,《一個女人》整部作品發(fā)表以后,除了小說《星座》的中斷以外沒有其他作品。從這一點來看,《一個女人》這部作品可謂是有島武郎文學創(chuàng)作的開端與結(jié)尾。 本論文就《一個女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有島武郎創(chuàng)作《一個女人》的意圖所在的“本能”進行了分析,也就是圍繞主人公葉子的“本能”進行了探討。并且關注了《一個女人》的廣告文,明確了想通過“丑”和“邪”來追求“人生的可能”的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該論文不只是停留在“本能的生活”這一大范圍上,而是更加深入作品,對葉子的“本能”進行了具體分析。 以有島武郎所說的“本能”為視角,認為通過葉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本能”可以具體地分類為“對男性的愛”和“對男性的憎惡”。葉子“對男性的愛”是有島武郎的“一元論”思想文學化的體現(xiàn),“一元論”思想是以“靈肉一體”的“愛”為代表。并且,通過對作品的分析,明確了葉子是通過對木部的愛進行了“本能的覺醒”,與倉地追求著“靈肉一體”的“本能的愛”!皩δ行缘脑鲪骸卑哑湫纬杀尘皻w于明治的家長制基督教社會從而進行了分析。廣告文中的“丑”和“邪”解釋為家長制基督教社會背景下“本能的生活”的體現(xiàn)。人們接受其為“丑”和“邪”的原因歸為葉子所處的社會。并且通過對作品的分析了解到,葉子憎惡木部的家長制性格,而且一開始就排斥作為基督教徒的木村,并表現(xiàn)出對木村的憎惡。 最后的結(jié)論認為,在家長制基督教社會中葉子貫徹了“對男性的愛”和“對男性的憎惡”這兩種本能的生活。這即象征了獨具匠心的生命本質(zhì)和與時俱進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暗示著有島武郎所追求的“人生的可能”。比起社會規(guī)則,有島武郎更重視個人的性格,并且相信其會使人生取得進步。葉子雖死,但有島武郎對“人生的可能”的追求卻沒有隨之終止。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313.07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舒林;;從《一個女人》及其他作品看有島武郎的生死觀[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11期
2 王鳳莉,李莉;有島武郎和《一個女人》悲劇的必然性[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5期
3 汪徐瑩;;從《一個女人》淺析有島武郎的女性觀[J];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10期
4 王吉鵬,于九濤;魯迅與有島武郎的思想比較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高鵬飛;有島武郎文學的批判性格[J];外語學刊;1997年01期
6 劉杰;;有島武郎筆下的葉子與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之比較[J];文學教育(中);2011年10期
7 劉立善;愛是奪取,還是奉獻——論有島武郎《愛是恣意奪取》[J];外國文學評論;1997年02期
8 張蕾;;迷失在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中——“有島武郎”[J];日語知識;2007年11期
9 中井政喜;《奔流》介紹的三位日本、東北歐作家[J];新文學史料;1994年04期
10 小川利康 ,王惠敏;關于漢譯有島武郎的《四件事》——從《現(xiàn)代日本小說集》所載譯文談起[J];魯迅研究月刊;1993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延壽;;犯罪學關注人性[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王秀華;孫磊;;情感化設計[A];2006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暨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首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陳占彪;;對“低俗化文化”的三種錯誤認識[A];科學發(fā)展觀與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報告——第五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9)[C];2009年
4 李倩;胥筱云;付新偉;;傣醫(yī)診斷觀、治療觀形成源流初探[A];全國第十一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曹祖明;;價值是生命欲求的函項[A];價值哲學發(fā)展論[C];2008年
6 陳益;;高端激光美容求美者心理解析[A];第七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美容與整形醫(yī)師大會論文集[C];2010年
7 李雙艷;;自我之困境——淺析劇作《天邊外》中人物的悲劇[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秦秀春;;人類犯罪的起源及控制——從達爾文《人類的由來》說起[A];犯罪學論叢(第一卷)[C];2003年
9 皮藝軍;;本能異化——關于犯罪本源的新思考[A];犯罪學論叢(第一卷)[C];2003年
10 謝勇;;社會矛盾、本能異化及犯罪學方法論的更新[A];犯罪學論叢(第一卷)[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段菁菁 黃宗治 馬揚;“最美媽媽”:我只是出自媽媽的本能[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2 ;王帥:基于本能完成理想[N];經(jīng)濟觀察報;2011年
3 王朝明;少些“本能” 多些養(yǎng)成[N];人民日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邵斌;我們本能飛得更高[N];大眾科技報;2000年
5 南方周末記者 陳明洋;“我本能地覺得我要OFF”[N];南方周末;2011年
6 哲學所 張?zhí)煨?樸實的志向[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7 記者 李建平;黨校生動一課:遇危機,如何戰(zhàn)勝本能放松自己[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8 媒體工作者 殷爽;救人先普法自保,反襯道德“本能”之傷[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9 簡兮;在人性與本能之間[N];文藝報;2001年
10 鐘叔河;日記完全是“為私的”[N];北京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苗雪紅;論兒童的精神成長[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建成;桑塔格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仇敏;論詩性主體[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譚杉杉;親子觀視域中的有島武郎小說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東;從“思想之流”到“純粹經(jīng)驗”[D];吉林大學;2011年
6 崔增寶;從“精神分析”到“精神分裂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7 王月濤;基于主體意識層次的紀念性建筑創(chuàng)作方法建構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全麗娜;從《一個女人》看“人生的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2 沙曼;有島武郎現(xiàn)實主義的轉(zhuǎn)變[D];吉林大學;2013年
3 崔耀琦;有島武郎與《愛是恣意奪取》[D];黑龍江大學;2011年
4 王珩;論有島武郎“本能主義”思想的局限[D];黑龍江大學;2013年
5 方陽;有島武郎與日本近代女性解放[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黃述新;有島武郎與魯迅創(chuàng)作觀念之比較[D];延邊大學;2007年
7 張雷;有島武郎與《該隱的后裔》[D];黑龍江大學;2008年
8 鄭倩;有島武郎童話中的兒童形象[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9 張昊;魯迅と有島武郎[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代路;《雁》中小玉的自我覺醒[D];四川外語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12988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29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