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本文關鍵詞:21世紀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更多相關文章: 外國文學 中國立場 人文關懷 文學回歸 文化研究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的外國文學研究在后現(xiàn)代、全球化、網(wǎng)絡化、信息化、標準化、工具化的沖擊和影響下,我們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評價體系和標準亦在悄然發(fā)生變化,我們的研究興趣、研究領域、表述方法,乃至關鍵詞、術語,也隨之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在這種背景下,首先,我們的研究一定具有國際視域,但仍然應當保持和堅守中國立場或本土立場;其次,我們在學術研究的符號游戲大潮中不能喪失人文關懷或人文精神;再次,我們所倡導的文學回歸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應該更多地付諸實踐。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106
【正文快照】: 20世紀已經(jīng)成為過去,我們進入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在20世紀,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的外國文學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飛速的進步和豐碩的成果。但是,我們的外國文學研究的境遇也發(fā)生很大變化,在后現(xiàn)代、全球化、網(wǎng)絡化、信息化、標準化、工具化的沖擊和影響下,我們的研究目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逢振;全球化[J];外國文學;2003年05期
2 蘇珊·巴斯奈特;黃德先;;二十一世紀比較文學反思[J];中國比較文學;2008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孟慶瑜;;論分配關系的稅法調(diào)整機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2 呂萌;論電視傳播在當代文化發(fā)展中作用[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3 徐福來;;倫理人生的義理與實踐——梁漱溟在現(xiàn)代新儒家陣營中的特色與貢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胡功勝;;圖像霸權時代的小說敘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5 裴德海;;中國文學悲劇意識的流變與依賴[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洪永穩(wěn);;美學教學的難點與解決方法[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蔣乃玢;;視覺文化語境下的媒介轉(zhuǎn)換與融合——以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劉懷光;韋應舉;;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9 蘇文婷;;從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主義看美術發(fā)展的線索[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10 李斌;;第三網(wǎng)絡社會與新“差序格局”[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建周;;身份焦慮與文本誤讀——兼及王朔小說與“先鋒小說”的差異性[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2 林華;;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影視傳播研究——以貴州影視作品為例[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呂佳;;大眾文化語境下精英文化遭際的文化意味[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王熙恩;;科學批評主體觀的缺失與重建[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陳緒新;;“被迫現(xiàn)代性”與當代中國倫理精神重構——我們需要一種積極倫理學[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秦國柱;羅勇;;特區(qū)大學能否“殺出一條血路”——知識分子與大學的現(xiàn)代性悖論[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7 肖競;曹珂;;城市工業(yè)遺產(chǎn)資源潛力與更新途徑研究[A];轉(zhuǎn)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李倍雷;徐立偉;;大眾傳媒背景下的審美教育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謝軍;;倫理意義上的“公共文明”淺探[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10 李金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新趨向[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靜;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倫理溝通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黃德先;文化途徑翻譯研究:爭議與回應[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陸秀英;中國當代翻譯文學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春常;轉(zhuǎn)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9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戴均;當代中國轉(zhuǎn)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秀利;人類的生態(tài)危機[D];河北大學;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nóng)村中小學體育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季婧;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郭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nèi)在結(jié)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李柏春;試析后現(xiàn)代藝術與文化底蘊的分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迪;試論當代中國信仰問題及危機的消解[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姚洪陽;試論人機關系的歷史發(fā)展及其文化考量[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呂文杰;海巖小說與影視的互動[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五屆年會紀要[J];外國文學動態(tài);1995年01期
2 ;“語言學與外國文學研究:模式、分析與融合”學術研討會通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鄒建軍;方法與方向:當前外國文學研究的若干問題——陳眾議研究員訪談錄[J];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02期
4 杜常婧;;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十屆年會召開[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9年04期
5 李先蘭 ,劉高權;全國外國文學重要研究論文索引(1993.4—1993.9)[J];外國文學研究;1993年04期
6 ;致讀者[J];外國文學動態(tài);1994年06期
7 孟憲華;徐平;吳芳;;當代外國文學的歷史書寫與敘事格調(diào)——2010年當代外國文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當代外國文學;2011年01期
8 本刊編輯部;;致讀者[J];外國文學動態(tài);1996年01期
9 池大紅,譚素欽;近五年來國內(nèi)美國文學研究綜述[J];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04期
10 田曉華;全國主要報刊外國文學研究文章索引[J];外國文學評論;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聶珍釗;;全國外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聶珍釗教授在閉幕式上的發(fā)言[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吳家榮;;論“紀實文學”的人文關懷[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3 張奕娜;;加繆的荒誕體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龔舉善;;全球化趨勢中紀實文學的必要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qū)W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5 曹山柯;;從《白雪公主后傳》看后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嬗變[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郭琦;;反叛的精靈 自由的化身——評析杰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蘇暉;;《外國文學研究》雜志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美國戲劇研究[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宋曉英;;蘇青與西方女作家傳記比較論[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守仁;外國文學研究呼喚創(chuàng)新[N];文藝報;2002年
2 嚴蓓雯;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九屆年會在重慶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3 世文;外國文學研究要迎接時代挑戰(zhàn)[N];文藝報;2003年
4 ;關于當前外國文學研究的幾點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5 外文所 玫柯;英美文學研究的發(fā)展現(xiàn)狀[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6 郭家申;為我國外國文學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和營養(yǎng)[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7 李維永;在宏大的背景下審視當代世界文學[N];文藝報;2007年
8 嚴蓓雯;外國文學研究界的一面旗幟[N];文藝報;2007年
9 世文;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文學經(jīng)典是民族特性的核心因素和情感紐帶[N];文藝報;2008年
10 朱振武;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另類解讀[N];文藝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溫華;論外國文學研究話語轉(zhuǎn)型[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邵珊;威爾遜的文學與文化批評[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禮;論威廉·華茲華斯詩歌中的人類苦難意識[D];湖南科技大學;2008年
2 汪漢利;尋找詩意的棲居[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黃冬群;論《押沙龍,押沙龍!》的歷史性與反歷史性[D];重慶大學;2007年
4 田琳;因為你與我同在[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向欣;村上春樹作品中的都市青年形象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6 田少虹;階層性與普世性[D];延安大學;2008年
7 程麗;試論貝婁小說中的“知識分子探索者”形象[D];暨南大學;2006年
8 郭思佳;南方傳奇中的追憶之美:從《喧嘩與騷動》看?思{對于“追憶”的眷戀[D];深圳大學;2008年
9 馬燕;人本主義的深切關懷[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全群艷;論杜拉斯創(chuàng)作的“邊緣性”與“反叛性”[D];西北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2714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27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