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海倫》中海倫意象的語言文化闡釋
本文關鍵詞:《致海倫》中海倫意象的語言文化闡釋
【摘要】:艾倫·坡《致海倫》一詩中Helen這一意象有著豐富的語言文化內(nèi)涵。對關于該詩兩例誤讀的分析顯示,文本闡釋中若忽視語言細節(jié),忽視細節(jié)的系統(tǒng)性、全息性,及其廣泛的互文映射意義,就難免發(fā)生誤讀與結構上的簡單化。
【作者單位】: 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闡釋 語言細節(jié) 海倫意象 誤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BYY004)
【分類號】:I565.072
【正文快照】: 艾倫·坡在世的時候,被時人稱作“打油詩人”,并自嘲為“只能算給雜志寫點東西的人”[1]。后世對他的藝術成就也觀點不一,即便如哈羅爾德·布魯姆雖承認艾倫·坡是無法逃避的,但依然認為他是很糟糕的詩人,很差的批評家,小說風格令人不堪。[2]但艾倫·坡又是幸運的,19世紀中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譽公;;“丁當詩人”愛倫·坡[J];山東外語教學;1987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曉莉;評納撒尼爾·霍桑的《紅字》[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2 李河發(fā);自由主題在蘭·斯頓·休斯詩中的體現(xiàn)及其對后人的影響[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3 王玉明;絕對神權與天賦人權——愛德華茲與富蘭克林的清教思想比較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4 胡泓;“老水手”的漫長旅程——從文學視窗中看人類生態(tài)意識的衍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5 江群;蔡玉輝;;《荒原》七個中譯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汪艾文;論《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象征意象營構[J];華東冶金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7 汪艾文;從人物形象看《太陽照樣升起》主題的揭示[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8 白雪;淺析語言風格的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王平;《土生子》主人公的心理和行為解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10 章聯(lián);?思{作品中兩類對立的女性形象[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張文;;英美詩人困境中的自覺審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2 鄧萍;;一幅美之畫卷,一曲愛之哀歌——《安娜貝爾·李》賞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八輯)[C];2011年
3 李杏利;;誰是真正的南方紳士——對思嘉麗三個丈夫和一個情人的探討[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李允;;從文體特征的對比分析評《上邪》的英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李正玉;;Foregrounding in Stylistics and Analytic Functions of Literary Texts[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十輯)[C];2012年
6 楊蘋;胡曉;;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Prose——A Case Study of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 by Zhang Peiji[A];翻譯·跨文化旅游研究[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紅艷;格特魯?shù)隆に固┮蛘Z言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2 孫黎;孤獨的自我反思者[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3 龔芬;論戲劇語言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郭勤;依存與超越[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5 陳海慶;語篇連貫:言語行為模式[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盧敏;美國浪漫主義時期小說類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林;西方宗教文化視角下的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思潮[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楊挺;奧尼爾表現(xiàn)主義戲劇觀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9 鄧艷艷;在但丁影響下的T·S·艾略特[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10 李安斌;清教主義對17-19世紀美國文學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超;論《白鯨》中的死亡現(xiàn)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陸子晉;論文學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裴素華;從宗教的角度解讀弗羅斯特詩中的困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龍飛;論《八月之光》主人公喬·克里斯莫斯的異化與反異化[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徐杰;尤金·奧尼爾的精神生態(tài)意識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谷春娜;唐宋詩詞顏色意象及其翻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慶;一項關于隱性文體知識的實證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劉雪花;論《白鯨》中人與自然的關系[D];湘潭大學;2010年
9 鄧荷;哈克的成長之旅[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馮靜;論《紫色》中茜莉?qū)ι矸莸膶で骩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純;侯廣旭;;“誤讀”視角下的后現(xiàn)代主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2 袁霞;《印度之行》中的文化誤讀[J];山東外語教學;2002年04期
3 幸香蘭;;一千個觀眾眼中緣何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問題新論[J];電影文學;2008年24期
4 陳躍紅;走出古典的泥沼──關于漢語詩學闡釋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諸問題[J];中國比較文學;1997年01期
5 袁飛舟;;異域的牡丹——對意象派和中國古典詩詞的簡單比較[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劉濤;;現(xiàn)實主義的陷阱——蕭伯納是“現(xiàn)實主義劇作家”嗎?[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7 張中載;誤讀[J];外國文學;2004年01期
8 蔡軍;女性文學的誤讀與精讀[J];閩江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塞繆爾·西倫;薛子夫;蔡新樂;;美國民主詩人——惠特曼[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02期
10 區(qū)抴;《女神》與《草葉集》主題的平行結構[J];外國文學研究;198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游慶珠;;打破傳統(tǒng),各領風騷在詩壇——惠特曼與狄金森比較初探[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2 符夏鷺;;有島武郎與惠特曼[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3 阮倩;;霍爾頓“誤讀”出的虛假人生[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斯·瑪爾科娃;姜錚;;《女神》與外國詩歌[A];紀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1987年
5 黃小明;;馬克吐溫對美國民族特性的重建 讀《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魏建;;泰戈爾究竟怎樣影響了郭沫若[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7 王斐;;華裔美國人的第三空間身份建構——金斯頓《引路人孫行者:他的即興曲》的后殖民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黃珊如;;論《憤怒的葡萄》中的社會責任意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劉松濤;黃婷婷;;《蝴蝶君》——沉亡于幻想中的蝴蝶[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徐穎果;;漢納·韋伯斯特·福斯特的書信體小說研究[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樹森;美國何以重視惠特曼在21世紀的地位與使命[N];文藝報;2007年
2 劉文飛;被誤讀的塔爾科夫斯基[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3 何朝輝;惠特曼和《草葉集》中的“性”[N];中華讀書報;2007年
4 范小玫;大詩人惠特曼正向我們走來![N];中華讀書報;2007年
5 陳訓明;誤讀與偽造普希金[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夏榆;“我是一個經(jīng)常被誤讀的人”[N];南方周末;2007年
7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陳冰;“當代惠特曼”萊文當選美國桂冠詩人[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8 李保平;偉大的格局[N];遼寧日報;2008年
9 文楚安;對金斯伯格和“垮掉一代”的誤讀[N];文藝報;2001年
10 金平;凈化美國精神的金斯伯格[N];中華讀書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海冰;跨文化視野中的歐文·白璧德[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2 朱彤;王爾德在現(xiàn)代中國的傳播與接受[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3 謝向紅;美國詩歌對“五四”新詩的影響[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文霞;“俄羅斯性”與“非俄羅斯性”[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董亦佳;杰姆遜的文本闡釋理論與闡釋實踐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6 程文;論華萊士·史蒂文斯詩歌中的抽象[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程虹;自然與心靈的交融[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胡亞敏;詹姆遜·新馬克思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學中的“中國形象”[D];暨南大學;2005年
10 李麗華;華裔美國文學的性與性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爭;闡釋學與圣經(jīng)關系探析[D];河南大學;2002年
2 宋軍美;“詩學誤讀”視角下艾麗斯·默多克三部小說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3 扈新艷;從闡釋學角度比較《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兩個中譯本[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4 崔曉丹;論賽珍珠對中國女性的誤讀[D];蘭州大學;2007年
5 譚雪凌;蕭伯納戲劇在中國[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6 陳劍;自我的投射[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7 李穎暉;雙向的誤讀:杜拉斯與中法文學[D];四川大學;2007年
8 劉心蓮;理解抑或誤解[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張保林;重評杰克·倫敦的超人思想[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藝丞;論好萊塢對海明威小說的電影式解讀[D];山東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0439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04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