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譯研究——基于楊憲益和藍詩玲譯本的對比
本文關鍵詞:魯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譯研究——基于楊憲益和藍詩玲譯本的對比
【摘要】: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進程中,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其豐富的內(nèi)涵,成了翻譯難點。本文以魯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譯為例,比較了兩個魯迅作品英譯本,并嘗試總結(jié)適合文學作品民俗文化翻譯的策略和方法。
【作者單位】: 浙江科技學院外語/中德學院;
【關鍵詞】: 民俗文化 文化負載詞 翻譯
【基金】:浙江省教育廳課題《浙籍作家作品中地方風俗文化的英譯——以周氏兄弟作品為例》(Y201224426)
【分類號】:I046;H315.9
【正文快照】: 浙江現(xiàn)代作家支撐起了現(xiàn)代文學的半壁江山,群星璀璨。魯迅被譽為現(xiàn)代文學之父,他的作品包括許多以鄉(xiāng)村民俗回憶為題材的散文和小說。在作品中,魯迅非常重視鄉(xiāng)土中國民俗風情的描寫,并傾注了其特有的鄉(xiāng)土情感?梢哉f,魯迅奠定了鄉(xiāng)土文學的基礎。在對其作品譯介的過程中,大量以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紀可;石玉;;譯者的定位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基于《阿Q正傳》三個英譯本的統(tǒng)計分析[J];學術論壇;2010年12期
2 馬慈祥;;民俗文化詞語的可譯性限度及其翻譯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3 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gòu)[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琪瑤;;魯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譯研究——基于楊憲益和藍詩玲譯本的對比[J];名作欣賞;2016年14期
2 李巧嬌;李奇儒;;城市標識英譯之文化缺省與歸化翻譯策略[J];長江叢刊;2016年03期
3 李靜;;旅游文本英譯的文化缺省及其補償策略[J];宿州學院學報;2016年01期
4 余世洋;尹富林;;文學翻譯中文化傳真之考辨——以葛譯莫言《紅高粱家族》中民俗文化翻譯為例[J];翻譯論壇;2015年04期
5 楊日紅;;從詩學的角度看A Clean,Well-lighted Place兩個中譯本的文學性[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12期
6 朱舒然;;地域文學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J];外文研究;2015年04期
7 張瀟瀟;;從“信達雅”看傳記文學的翻譯——以《美國佬指揮官》的漢譯為例[J];英語廣場;2015年12期
8 趙丹;;魯迅小說《故鄉(xiāng)》中文化負載詞漢英翻譯研究[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5年04期
9 李明濤;;基于語篇連貫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10期
10 張曄;王巖;;民俗翻譯研究綜述[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09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劉影,陳垣光;文化交匯,豐彩燦然——喜讀《阿Q正傳》萊爾英譯本[J];中國翻譯;2002年04期
2 張美芳;利用語料庫調(diào)查譯者的文體——貝克研究新法評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3 陳喜榮;從功能語法語境理論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4 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gòu)[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年06期
5 丁樹德;關于民俗名稱的英譯[J];中國翻譯;1995年03期
6 任生名;;楊憲益的文學翻譯思想散記[J];中國翻譯;1993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智利;一部系統(tǒng)研究魯迅家世的專著──評段國超著《魯迅家世》(修訂版)[J];榆林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3期
2 歐陽冰;;魯迅緣何成了學生“公敵”?[J];大舞臺;2000年05期
3 閔良臣;多看魯迅的偉大[J];新聞愛好者;2001年10期
4 屈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魯迅[J];黨史文匯;2001年04期
5 閔良臣;多看魯迅的偉大[J];唯實;2001年11期
6 王士菁;魯迅:永遠具有生命力的形象[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7 錢理群;魯迅:遠行以后(1949-2001)[之三][J];文藝爭鳴;2002年03期
8 溫儒敏;如何看待魯迅對傳統(tǒng)文化的“偏激”[J];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06期
9 徐龍年;略談魯迅作品中的幾種語言現(xiàn)象[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4期
10 徐書奇;20世紀對魯迅的批駁之一瞥[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甸甸;羅康寧;;文學語言中的“閑話”和“廢話”——以魯迅作品為例[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2 黃鍵;;愚人、假面及其詩學意義——魯迅作品中的愚人形象因素[A];東方叢刊(2003年第4輯 總第四十六輯)[C];2003年
3 梁啟談;;黑之美——析魯迅創(chuàng)作的一個審美傾向[A];東方叢刊(1998年第1輯 總第二十三輯)[C];1998年
4 陳國恩;;經(jīng)典的闡釋與中學魯迅作品教學[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5 嚴家炎;;復調(diào)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6 王錫榮;;張學良《魯迅先生研究綱領》研究[A];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論文集[C];1996年
7 魏冰;;在技校語文課堂中走近大師——也談魯迅作品教學問題[A];中國職協(xié)2013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下冊)[C];2013年
8 周國偉;;魯迅與新興木刻運動——紀念魯迅誕辰110周年新興木刻運動60周年[A];魯迅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C];1991年
9 吳長華;;從女人到女鬼——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剖析[A];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論文集[C];1996年
10 趙浩鵬;;新課程背景下的魯迅作品閱讀教學[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魯迅作品教學評優(yōu)活動啟動[N];文學報;2009年
2 李寧 郭兵 胡印斌;是魯迅作品難懂還是我們閱讀能力下降[N];中國改革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宋曉夢;魯迅作品教學的現(xiàn)狀與思考[N];光明日報;2009年
4 戚_g;魯迅的方向與當代文藝家[N];文藝報;2011年
5 湖南省湘南學院 吳小鷗;不能忽視魯迅作品的語文教育價值[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甘正氣;魯迅的地位被刻意拔高了嗎?[N];湘潭日報;2011年
7 李世琦;聽魯迅先生談人生[N];河北日報;2013年
8 韓軒;魯迅和他的北京[N];工人日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胡鈺;魯迅淡出教材之后[N];華夏時報;2013年
10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 王錫榮;魯迅的“世界人”概念和世界的“人”概念[N];文藝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薄景昕;中學魯迅作品的接受歷程[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金紅梅;金學鐵與魯迅的雜文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3 蘇克軍;于無地彷徨—魯迅作品中的“家”[D];吉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海峰;魯迅作品在中學的接受[D];河南大學;2008年
2 李學瓊;初中魯迅作品有效教學策略探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孫樂;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增減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5年
4 方曉璐;魯迅作品的歐化語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5 尹寧;藤井省三“魯迅化”翻譯考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6 李伊雯;關于魯迅在日本接受情況的考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7 符蓉兒;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教學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5年
8 王慧寧;中學語文魯迅作品閱讀教學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年
9 童潔萍;中西思維模式視角下的魯迅作品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鄭敏;高中魯迅作品的趣味性教學初探[D];河南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魯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譯研究——基于楊憲益和藍詩玲譯本的對比
,
本文編號:5135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13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