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龐德《神舟集》中的意象翻譯—比較詩學的視角
本文關鍵詞:再析龐德《神舟集》中的意象翻譯—比較詩學的視角,,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龐德的意象主義詩學與中國詩學傳統(tǒng)的關系一直是學界探討的熱點課題,然而,此類研究大都集中在探討意象主義對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藝術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大多數(shù)人認為:中國古典詩歌對20世紀英美詩壇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改變了20世紀英美詩壇的整體風貌并促動了英美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發(fā)軔。筆者認為,龐德所了解的中國意象不過是冰山一角。龐德在對中國古詩產(chǎn)生興趣之前就已經(jīng)確立了其意象派的基本宗旨,并且正是看到了中國古詩的特點與其意象主義詩學宗旨的偶合,他才產(chǎn)生了翻譯中國詩歌的念頭,龐德以意象主義的標準衡量中國古詩中的意象,必然導致其理解流于表面、失之膚淺,因此,意象主義詩學與中國傳統(tǒng)詩學的此次對話不可以說是完全成功的,中國傳統(tǒng)詩學還有望給英美詩學注入更多的活力,而這還有賴于對龐德的意象觀與中國傳統(tǒng)意象觀進行更深入的比較與研究。另一方面,龐德的《神州集》自其面世之日起就在文學界及翻譯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與好評。文學界認為,龐德的《神州集》“為美國詩提供了許多新的可能性,許多可供發(fā)展的形態(tài)”。而翻譯界則認為龐德在翻譯過程中為突出中國古典詩歌中體現(xiàn)出的意象主義詩學主張而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獨特手法,如意象并置、脫體句法、增加跨行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語言與文化的固有限制,更好地傳達了原詩的神韻,為中詩英譯的實踐提供了新的可能。筆者認為,龐德的創(chuàng)譯手段為中詩英譯提供了新的技巧和可能,同時開拓了更大的探索層面與空間,但是并沒有更好地傳達出原詩的神韻。相反,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往往與龐德的翻譯大異其趣,中國詩歌意象注重的是“虛”,而龐德的翻譯所崇尚的卻是“實”。通過分析和研究,筆者指出,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象理論與西方意象主義的意象理論最基本的不同即在于,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意象概念與意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而意境是為中國所獨有的美學范疇,其準確的英譯至今仍是學界存在爭議的問題之一,因此更不可能為龐德等人所了解。如果說意象的基本美學特征是“情景交融”,那么意境的基本美學特征便是“虛實相生”,其中的“實”指的是情景交融的意象,而“虛”則指由幾組意象所營造出的氣氛,這種氣氛不但內(nèi)接詩人主觀情緒情感,同時外攝廣闊無邊的人生、歷史、宇宙。而龐德對中國古典意象的理解與翻譯,可以說只達到了中國古典意象的內(nèi)層,而其空靈深邃的外層卻是中國古典意象的核心之所在,而其內(nèi)蘊至今尚未被西方學界完全參透,也是龐德的意象主義詩歌寫作手法所無法傳遞的。
【關鍵詞】:意象主義 意象 《神州集》 中國傳統(tǒng)美學 中詩英譯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046;H315.9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Introduction12-16
- 1.1 Aim and significance12-13
- 1.2 The research background13-14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6
- 2. Literature review16-18
- 2.1 Previous studies abroad16
- 2.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16-18
- 3. Comparison of Pound's imagery and Chinese classical imagery18-54
- 3.1 The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18-32
- 3.1.1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imagery18-24
- 3.1.2 Development of Pound's Imagism24-32
- 3.2 Comparison of the fusion of the objective with the subjective32-46
- 3.2.1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scenery and the human emo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32-34
- 3.2.2 Important poetic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fus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history34-42
- 3.2.3 Comparison of Pound's fusion of the subjective with the objective and that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42-46
- 3.3 Comparison of the deepening of the two imageries:vortex vs.ideorealm46-54
- 3.3.1 Vortex46-47
- 3.3.2 Ideorealm47-54
- 4. Reanalysis of Pound's creative rewriting of Chinese imagery in Cathay54-64
- 4.1 Juxtaposition of images54-57
- 4.2 Addition of enjambment57-59
- 4.3 Application of disembodiment59-63
- 4.4 Summary63-64
- 5. Conclusion64-66
- Bibliography66-67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花萍;;為“漢字”重新定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2 楊德勇;論毛澤東早期哲學思想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3 沈躍春;馮友蘭對“大全”悖論的消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4 劉靜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從馮友蘭到張岱年[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5 郭淑新;神秘主義:一種哲學的“境界”和“方法”——論馮友蘭對神秘主義的詮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6 謝樹放;;試談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關系[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7 王成華;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改革芻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劉剛;;詮釋論視閾中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觀[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余秉頤;;現(xiàn)代新儒家文化哲學的核心理念[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10 張曉峰;;淺談人性論對先秦法律思想的影響[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如松;;3000年來的中國人類生態(tài)觀[A];青年生態(tài)學者論叢(一)[C];1991年
2 孫燁;;“天”與“神”——從宗教的根源比較中國與古希臘文明[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3 張靜互;;孟子“禮”概念的三重含義——作為“門”、“心”、“人倫”的“禮”與其教育內(nèi)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鄧時忠;;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再思考[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史曉宇;;淺議《論語》對黨員干部素養(yǎng)的啟示[A];孔學研究(第十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五次暨海峽兩岸第八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機械發(fā)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驅(qū),中國歷史上著書介紹西方力學的第一人[A];第三屆全國力學史與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馬作武;;孔子殺少正卯考論[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8 陳方劉;;論推動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中國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9 張琳;;無意識傳承與有意識改造——如何看待傳統(tǒng)文化對毛澤東及其哲學思想的影響[A];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上)[C];2006年
10 石玉亭;曹聞民;;論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曉雪;先秦兵家治國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李樂;宋代書籍編輯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8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華;《洪范》與先秦思想[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再析龐德《神舟集》中的意象翻譯—比較詩學的視角,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669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6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