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S/Z》的文本細讀方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17 19:22
“文本細讀”發(fā)源于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一個重要學科領域——語義學,后來在英美“新批評”學派中成為一種最為基本和重要的文本解讀方法。這種文本解讀方法雖為英美“新批評”學派所標持,但并非其專屬,而得到現(xiàn)當代眾多文論流派的強調。自羅蘭·巴特在文論領域立足至今,學者們對其在結構主義符號學、敘事學和后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理論等方面做出的貢獻進行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卻忽視了他在文本細讀法方面的獨到的建樹。他的著作《S/Z》就是其進行文本細讀的成功實踐。本文以羅蘭·巴特《S/Z》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其中運用的文本細讀法的具體方法,并指出其獨到之處。同時結合他受到的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現(xiàn)象學、闡釋學、神話學、符號學的諸多影響,以及其理論的立場與方法從結構主義,經后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的大體走勢,探究修辭學、精神分析學和敘事學等方法如何融入巴特的文本細讀中,并經巴特之手產生了新的闡釋學意義。通過以上研究,最終發(fā)掘、梳理和呈示出巴特文本細讀方法的邏輯層次與操作步驟,以及其中可供當前文學研究與教學學習、借鑒的各種成果,從而凸顯文本細讀方法對于文學研究與教學不容忽視的價值和意義。
【文章來源】:遼寧大學遼寧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4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選題目的和意義
0.2 選題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之處
1 羅蘭·巴特文論的總體走向與《S/Z》及細讀方法在其中的定位
1.1 由結構主義經后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
1.1.1 法國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思潮
1.1.2 巴特的理論過渡期
1.2 《S/Z》作為巴特從結構主義向后結構主義過渡中的經典之作
1.2.1 巴特的差異觀與閱讀觀
1.2.2 文本細讀實踐對巴特理論走向的影響
2 羅蘭·巴特對《薩拉辛》文本的細讀方法
2.1 在細讀敘事小說基礎上的再敘事法
2.1.1 謎的設置與解答
2.1.2 拖延的真相
2.2 片段細讀中的修辭分析法
2.2.1 文化修辭的虛假形態(tài)
2.2.2 對照的意義
2.2.3 含混的意義
2.3 巴特閱讀中語言與身體合一法
2.3.1 閱讀的同時實踐著寫作
2.3.2 巴特的欣喜之源
3 羅蘭·巴特的細讀方法對中國當前文學研究與教學的借鑒意義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羅蘭·巴特思想后結構主義轉向的理論表述模式探析[J]. 譚菲. 文藝評論. 2017(05)
[2]文本細讀與當代文學研究[J]. 韓松剛. 創(chuàng)作與評論. 2016(20)
[3]21世紀以來羅蘭·巴特國內外研究述評[J]. 張衛(wèi)東. 當代外國文學. 2016(04)
[4]“可寫的”與“能引人寫作的”及其他[J]. 屠友祥. 文藝理論研究. 2015(06)
[5]《S/Z》——欲望的修辭書寫[J]. 喬娉.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 2015(04)
[6]關于《S/Z》中的閹割故事及其傳染性[J]. 聶婷. 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5(05)
[7]“敘事商品”的魔力:從巴特的《S/Z》談起[J]. 鄒濤. 當代文壇. 2014(06)
[8]開口處的快感——關于羅蘭·巴特后結構主義理論的思考[J]. 夏歡. 文藝評論. 2013(07)
[9]聲音與傾聽——《S/Z》何以被寫成和閱讀[J]. 劉曦. 大眾文藝. 2013(12)
[10]《薩拉辛》:從拉康“$◇a”到巴爾特“S/Z”[J]. 吳瓊.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3(03)
碩士論文
[1]“新批評”細讀法中國化研究[D]. 曾文鑫.贛南師范學院 2015
[2]“可讀性”與“可寫性”的劃界與越界[D]. 黃金華.南昌大學 2014
[3]“新批評”理論在中國的傳播研究[D]. 孫紅紅.沈陽師范大學 2013
[4]新批評在中國的接受研究[D]. 李建良.華中師范大學 2012
[5]羅蘭·巴特敘事觀念的轉變及意義[D]. 葛慧敏.復旦大學 2011
[6]論羅蘭·巴特的語言觀[D]. 鄭艷.山東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087589
【文章來源】:遼寧大學遼寧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4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選題目的和意義
0.2 選題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之處
1 羅蘭·巴特文論的總體走向與《S/Z》及細讀方法在其中的定位
1.1 由結構主義經后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
1.1.1 法國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思潮
1.1.2 巴特的理論過渡期
1.2 《S/Z》作為巴特從結構主義向后結構主義過渡中的經典之作
1.2.1 巴特的差異觀與閱讀觀
1.2.2 文本細讀實踐對巴特理論走向的影響
2 羅蘭·巴特對《薩拉辛》文本的細讀方法
2.1 在細讀敘事小說基礎上的再敘事法
2.1.1 謎的設置與解答
2.1.2 拖延的真相
2.2 片段細讀中的修辭分析法
2.2.1 文化修辭的虛假形態(tài)
2.2.2 對照的意義
2.2.3 含混的意義
2.3 巴特閱讀中語言與身體合一法
2.3.1 閱讀的同時實踐著寫作
2.3.2 巴特的欣喜之源
3 羅蘭·巴特的細讀方法對中國當前文學研究與教學的借鑒意義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羅蘭·巴特思想后結構主義轉向的理論表述模式探析[J]. 譚菲. 文藝評論. 2017(05)
[2]文本細讀與當代文學研究[J]. 韓松剛. 創(chuàng)作與評論. 2016(20)
[3]21世紀以來羅蘭·巴特國內外研究述評[J]. 張衛(wèi)東. 當代外國文學. 2016(04)
[4]“可寫的”與“能引人寫作的”及其他[J]. 屠友祥. 文藝理論研究. 2015(06)
[5]《S/Z》——欲望的修辭書寫[J]. 喬娉.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 2015(04)
[6]關于《S/Z》中的閹割故事及其傳染性[J]. 聶婷. 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5(05)
[7]“敘事商品”的魔力:從巴特的《S/Z》談起[J]. 鄒濤. 當代文壇. 2014(06)
[8]開口處的快感——關于羅蘭·巴特后結構主義理論的思考[J]. 夏歡. 文藝評論. 2013(07)
[9]聲音與傾聽——《S/Z》何以被寫成和閱讀[J]. 劉曦. 大眾文藝. 2013(12)
[10]《薩拉辛》:從拉康“$◇a”到巴爾特“S/Z”[J]. 吳瓊.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3(03)
碩士論文
[1]“新批評”細讀法中國化研究[D]. 曾文鑫.贛南師范學院 2015
[2]“可讀性”與“可寫性”的劃界與越界[D]. 黃金華.南昌大學 2014
[3]“新批評”理論在中國的傳播研究[D]. 孫紅紅.沈陽師范大學 2013
[4]新批評在中國的接受研究[D]. 李建良.華中師范大學 2012
[5]羅蘭·巴特敘事觀念的轉變及意義[D]. 葛慧敏.復旦大學 2011
[6]論羅蘭·巴特的語言觀[D]. 鄭艷.山東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0875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087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