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情人》敘事特征英譯方法的認知闡釋
發(fā)布時間:2018-05-12 15:40
本文選題:《最后的情人》英譯本 + 隱喻敘事; 參考:《湘潭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最后的情人》是我國先鋒派女性作家殘雪的著名長篇小說之一,獲得2015年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作為當代中國文學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最后的情人》等小說的翻譯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學界對殘雪作品的英譯研究尚未引起重視,部分研究探討了其作品的譯介情況,尚未深入到英譯本中具體所采用的翻譯方法策略的研究。因此,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考察《最后的情人》英譯本中敘事特征的翻譯方法,以期豐富殘雪作品英譯的研究,并希望能給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英譯帶來一定啟示。翻譯研究在認知語言學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翻譯認知研究”的新學科。翻譯的認知研究是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guān)理論對翻譯現(xiàn)象進行解釋,從而發(fā)現(xiàn)翻譯過程中的根本規(guī)律。從認知研究的視角看,隱喻翻譯是源語概念到目標語概念的映射,意象翻譯涉及到如何將源語意象圖式植入到目標語意象圖式的空間結(jié)構(gòu)中,篇章翻譯則應(yīng)遵循最佳關(guān)聯(lián)原則;诖,本文擬借助認知語言學對于概念隱喻、意象圖式和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理論闡釋來分析解讀《最后的情人》中隱喻、意象和無邏輯敘事這三大敘事特征的翻譯方法,從認知的角度考察這些翻譯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價值。本文分為三章。第一章借用概念隱喻的理論闡述,從認知語義層面具體分析了作品英譯本是如何以映射對等翻譯為主、偏移等效翻譯為輔的策略再現(xiàn)原文的隱喻敘事特征的。本章認為對于英文讀者可以理解的隱喻,譯者采用了映射對等翻譯的策略,運用了保留原文隱喻中的始源域和保留始源域加注的方法;而對于英文讀者容易誤解的隱喻,譯者采用了偏移等效翻譯的策略,使用的是用目標語中常見的始源域替換原文的始源域和省略始源域的方法。第二章借助意象圖式概念,也是從認知語義層面,詳細剖析了譯文對原文意象敘事特征的翻譯方法,指出對于中英文化中具有類似意象圖式的視覺意象,譯文采用的是直譯法;對于中英文化中意象圖式不盡相同的聽覺意象,則采用的是音譯加注法。這兩種翻譯方法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特色,再現(xiàn)了原文中的意象敘事特征。第三章從認知語用層面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概念解析了譯文對原文的無邏輯敘事特征的處理,認為原文中無邏輯敘事包括夢囈式獨白和無邏輯對話,譯者通過直接翻譯保留了句法特征的交際線索,使得譯語讀者在原文設(shè)定的語境中取得與原文相似的闡釋,從而取得最佳關(guān)聯(lián)。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譯者通過關(guān)注原文和譯文的認知理據(jù)采取了不同的翻譯方法,使原文中的隱喻、意象和無邏輯敘事等敘事特征在英譯本中得到了較好的再現(xiàn),在忠實原文語言風格和增強譯文可讀性之間達到了較好的平衡。從認知層面來解讀這些翻譯方法則表明譯者在處理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些敘事特征時可以從中英文兩種語言和文化的認知特征來選擇翻譯方法,從而更好地將中國文學作品推向海外。
[Abstract]:Based o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he narrative feature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
【學位授予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吳峗;蔣夢瑩;;中國當代文學對外傳播模式研究——以殘雪小說譯介為個案[J];外語教學;2015年06期
2 吳峗;;英語視域下的中國女性文化建構(gòu)與認同——中國新時期女性小說的譯介研究[J];中國翻譯;2015年04期
3 王寅;;認知翻譯學與識解機制[J];語言教育;2013年01期
4 王寅;;認知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年04期
5 楊俊峰;;從古典詩歌中的意象翻譯看意象圖式理論的闡釋空間[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年04期
6 趙艷芳;認知的發(fā)展與隱喻[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10期
,本文編號:18791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87917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