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容與波德萊爾詩歌之比較
本文選題:陳敬容 切入點:波德萊爾 出處:《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 20世紀前期,波德萊爾的詩歌傳入中國后,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現代文學和現代詩人,陳敬容即是其中之一。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陳敬容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又忠于理想、敢于追求的女詩人。 陳敬容在都市題材詩歌的創(chuàng)作、詩歌意象的選取、抒情基調、象征主義藝術手法等多方面受到波德萊爾的影響。在詩歌題材上借鑒了波德萊爾都市詩歌的寫作特點,結合當時中國都市的社會現實,重在揭露都市之惡,明顯有別于波德萊爾“發(fā)掘惡”的曖昧態(tài)度。她也像波德萊爾一樣在行走中體驗都市的現代感,描寫現代人現代意識下的都市,她的描寫根植于現實生活,褪去了李金發(fā)詩歌中的異質感和晦澀,她描寫的都市體驗,全然是中國人的都市,中國都市中詩人的迷茫。陳敬容與波德萊爾的詩歌也存在某些相近或相似的意象,并借鑒了波德萊爾的象征主義詩歌藝術,結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意境使之融入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詩歌情調上,陳敬容沒有沉迷于波德萊爾畢生沒有擺脫的憂郁,也沒有沿襲波德萊爾對憂郁美無比鐘情的審美追求,而是將美與真結合起來,將發(fā)現美與尋求真理聯系在一起。 作為現代中國的女詩人,陳敬容對波德萊爾那些“亦正亦邪”的詩句的喜愛表現出超脫流俗的追求和精神,但融入自己創(chuàng)作中的卻依然是一個典型的現代中國詩人所為。作為“九葉”之一,她兼收并蓄自覺性和深廣度展現了九葉詩人在新詩現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優(yōu)秀成果。她與其他“九葉”一起,試圖在尋找現代性的同時傳承起現實主義的詩歌精神,走的是一條曲折卻意志昂揚的詩歌之路。
[Abstract]:In early 20th century, after Baudelaire's poems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a, Chen Jingrong was one of them, and Chen Jingrong was one of them. Also loyal to the ideal, dare to pursue the female poet. Chen Jingrong is influenced by Baudelair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creation of urban poetry, the selection of poetic image, the lyric tone, the symbolism art technique and so on,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Baudelaire's urban poetry on the theme of poetry.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of Chinese cities at that time, the emphasis was on exposing the urban evil, which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Baudelaire's ambiguous attitude of "discovering evil." she also experienced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city as Baudelaire was walking. Describing the modern city under the modern consciousness, her description is rooted in real life and melts the heterogeneity and obscurity of Li Jinfa's poetry. The urban experience she describes is entirely the city of the Chinese. There are some similar or similar images in the poems of Chen Jingrong and Baudelaire,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symbolism poetic art of Baudelaire, and combine the imag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poetry, Chen Jingrong did not indulge in the melancholy that Baudelaire had never cast off in his life, nor did he follow Baudelaire's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incomparable love for melancholy, but combined beauty with truth. The discovery of beauty is linked to the search for truth. As a modern Chinese poetess, Chen Jingrong's love of Baudelaire's poems of "good and evil" shows the pursuit and spirit of transcendence. But it is still the work of a typical modern Chinese poet, as one of the "Nine leaves". Her eclectic consciousness and breadth reveal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made by the poet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new poetry. Together with other "Nine leaves", she tries to inherit the poetic spirit of realism while searching for modernity. It is a zigzag but spirited road of poetry.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I0-03;I106.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刀爾登;;國人為何愛夸酒量愛勸酒[J];文苑;2011年07期
2 李正;楊鈴鈴;;時代旋律的空谷之音——淺析陳敬容詩歌的抗爭意識[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 謝建華;;密語寫作與大話批評——本雅明《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閱讀札記[J];藝術廣角;2011年04期
4 潞潞;吳炯;;詩人不是在寫他自己——答吳炯十二問[J];名作欣賞;2011年19期
5 理查德·西弗;林國華;;每一個印記都是面具[J];美術文獻;2011年02期
6 趙松;;一天上午能回憶什么——關于普魯斯特的《駁圣伯夫》[J];書城;2011年07期
7 陳鳳尤;;與雨果為鄰[J];留學生;2010年10期
8 賈方舟;;營造心靈之境[J];東方藝術;2011年15期
9 趙璞;;于庚虞詩歌理論芻議[J];黑河學刊;2011年08期
10 李勇;;印象派畫家的波西米亞精神[J];藝苑;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蔣登科;;陳敬容:在新鮮的焦渴中沉思與創(chuàng)造[A];《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趙薇;;用最少的翅膀飛翔——讀邰筐的城市詩[A];邰筐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張墨研;;詩人的春天在中國——中法詩歌現狀座談會綜述[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五輯)[C];2008年
4 王擁軍;;重提現代性:當代藝術的標準質疑[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李俠;;都市書寫:現代生存與焦慮的晴雨表(提綱)[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賴煌;;經驗的新質:吁求審美意識的敞開——以和“5·12”有關的詩歌現象為例[A];詩歌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王瑩;;濃墨書寫的疏削淡影——邰筐詩歌簡論[A];邰筐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江弱水;;胡適的語文觀與三十年代的反撥[A];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劍男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周憲;;審美現代性的四個層面[A];探尋美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泠;枷鎖中的波德萊爾[N];南方周末;2004年
2 徐晨亮(清華大學);波德萊爾的枝枝蔓蔓[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3 韓猛;批評的真意[N];中華讀書報;2005年
4 ;憂郁的雨天憂郁的書[N];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
5 羅崗;庸俗的“頹廢”[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陸建德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外國文學評論》主編;我理解的閱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高洋;愛倫·坡的內心阡陌[N];中國郵政報;2003年
8 黃助昌;驚艷“惡之花”[N];中國教育報;2006年
9 陸揚;游蕩城市的記憶[N];中華新聞報;2006年
10 云也退;惡之中尋見一切風騷[N];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文雅;波德萊爾與中國新詩[D];武漢大學;2011年
2 張翼;中國現代散文詩的詩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3 高蔚;“純詩”及其中國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陳粵;解構與“誤差”[D];吉林大學;2008年
5 齊磊;象征主義與中國現代詩歌[D];山東大學;2007年
6 劉暉;從單柄眼鏡到戒尺——論圣伯夫的批評方法[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陳衛(wèi)華;論西方審美文化視野中的波希米亞精神[D];浙江大學;2008年
8 劉志;思與詩的張力[D];浙江大學;2005年
9 顧梅瓏;審美主義及其在西方19世紀以來文學中的流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葉劍青;“氣息”消失之后的藝術[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媛;為生命解渴于焦渴的途中[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源;陳敬容與波德萊爾詩歌之比較[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3 初金一;俄國文學視野中的波德萊爾[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王洋;習性及藝術場概念的批判性釋義[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5 李英娟;波德萊爾及其詩歌的“憂郁”基調[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6 邢英;辛苦又歡樂的旅程[D];蘭州大學;2007年
7 胡博喬;分析《憂郁與理想》中女性的多重形象以及波德萊爾的無意識性沖動[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8 姚蘭;《盈盈集》情感內容及藝術特征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蘇丹;遮蔽與重現[D];南昌大學;2008年
10 劉曉東;波德萊爾應和論與艾略特客觀對應物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0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