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英譯本的后殖民色彩:原因及啟示探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22 21:41
本文關鍵詞:《四世同堂》英譯本的后殖民色彩:原因及啟示探究 出處:《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四世同堂》 The Yellow Storm 后殖民主義
【摘要】: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巨作,也是老舍先生本人最為珍視的一部作品。老舍訪美期間,與浦愛德女士合作,將本書翻譯為英文,并以《黃色風暴》(The Yellow Storm)為名,在美國出版。 本文通過文本比較分析發(fā)現《四世同堂》的英譯本呈現出濃厚的后殖民主義色彩。在語言層面上,浦愛德在翻譯過程中極力對原文的中國語言文化特色加以保留,這一策略傾向在文化專有項、成語、修辭表達和可轉化較強的普通詞語上都有較為明顯的體現;結構方面,老舍在口述原文時進行了大量刪改,但對原文主要情節(jié)和精神氣質無顯著影響,并且此舉實為考慮作品傳播效果和讀者接受程度而做出的審慎選擇。這一文本特征在本質上契合了后殖民主義的核心主張,即對差異的尊重和對多元性的認同。 譯本中所體現的后殖民主義色彩與兩位譯者的文化取向密切相關。本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老舍和浦愛德的文化背景進行探究,最終得出結論,譯者的文化背景決定了其文化取向,繼而影響到譯本的最終形態(tài)。以此為根據,本文提出,以文化交流傳播為目的的文學翻譯,尤其是在弱勢文化譯入強勢文化的情況下,選擇譯者時,不僅應考慮其雙語能力,還應考察其文化背景和文化立場,選擇對譯出文化深度了解并且認同的譯者,才能實現促進不同文化平等交流的目的。具體到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則可盡量選擇像浦愛德一樣對中國文化了解深刻、感情深厚的具有雙重文化身份的譯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更多地采用作者、譯者合作形式,在適度調整以保證傳播效果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留中國語言文化特色,向世界介紹真實的中國。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韶華;劉洪濤;;埃達·浦愛德(Ida Pruitt)與老舍《四世同堂》英譯本The Yellow Storm[J];東方論壇;2008年03期
2 廖利萍;淺析英國文化對老舍的影響[J];龍巖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史承鈞;;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國民政府抗戰(zhàn)[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張曼;李永寧;;老舍作品在美國的譯介與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魏韶華;;《四世同堂》英譯與老舍的國家形象傳播意識[J];文學評論;2011年04期
6 胡德香;后殖民理論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啟示[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7 朱春發(fā);;《四世同堂》英譯和浦愛德文化身份建構的訴求[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8 王寧;現代性、翻譯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重構[J];文藝研究;2002年06期
9 吳小美;魏韶華;;老舍與東西方文化[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04期
10 魏韶華;劉紅濤;;浦愛德的“怪英文”對老舍《四世同堂》英譯的獨特影響[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11期
,本文編號:13211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32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