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一代文學”與“中國80后文學”的比較分析
本文關鍵詞:“垮掉一代文學”與“中國80后文學”的比較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垮掉一代文學 中國80后文學 反叛 憂傷 迷惘
【摘要】:“垮掉一代文學”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伊始就引起廣泛爭議,經歷了一個從被批評到被肯定的過程。其代表作是杰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反叛性是其鮮明的特征之一!爸袊80后文學”是指我國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作品。以韓寒的《三重門》及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為代表,其風格以反叛、憂傷、迷惘為主。近些年,“80后文學”在中國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從最初的批判到后來的追捧也極富戲劇性。作為青年反叛性文學的典型,”垮掉一代文學”和“中國80后文學”分別提供了中美兩種不同文化下青年反叛性文學的標本。 “垮掉一代文學”是在美國夢的破滅、二戰(zhàn)后社會狀況動蕩的情況下形成的。社會因素導致精神危機的出現,從而衍生出一種反傳統(tǒng)、反主流的文學文化現象;而“中國80后文學”是在經濟發(fā)展、社會轉型的情況下形成的。物質生活的富足,大眾文化與消費主義的盛行,文化語境的影響,使計劃生育國策下被孤單的意識籠罩的這一代人產生了反叛、憂傷的情緒,而這種情緒不自覺地被帶到他們的作品中,從而出現了反叛、憂傷的文學文化現象。 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紹“垮掉一代文學”、“中國80后文學”以及本論文的研究現狀。 第二部分是主體,分為四個章節(jié)。第一章主要探討“垮掉一代文學”與“中國80后文學”形成的歷史原因。美國夢的破滅,二戰(zhàn)后動蕩的社會狀況以及精神危機的出現是“垮掉的一代文學”形成的原因。大眾文化與消費主義的盛行,個體的成長經驗以及文化語境的影響是“中國80后文學”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著重比較兩代作家的經歷及人生態(tài)度。這一章主要將“垮掉的一代”的經歷及人生態(tài)度與“中國80后”的經歷及人生態(tài)度進行對比;將迷失在路上的“垮掉的一代”與在成長中迷惘的“中國80后”進行對比。 第三章著重比較分析兩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手法。這一章首先對“垮掉的一代”作家的自發(fā)性寫作以及“中國80后”的自敘體寫作進行介紹;然后將后現代主義在他們各自作品中的應用進行比較分析。 第四章主要闡述了兩代作家其作品共同的主題—反叛中追求自我。這一章將分別對這兩種文學的代表作進行分析。“垮掉一代”在放縱中追求自我這一主題在作品《在路上》中的體現;“中國80后”在迷惘中追求自我這一主題在作品《三重門》及《夢里花落知多少》中的體現。 第三部分是結論。通過探討我們可以看出兩種文學的相似之處僅在于反叛的主題,而其反叛的目的與動機卻完全不同。通過上述分析,不僅可以看出中美兩國政治、經濟的不同根源,而且能夠挖掘出兩種文學思潮深層意義上的差異及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
【關鍵詞】:垮掉一代文學 中國80后文學 反叛 憂傷 迷惘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106;I0-03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9
- Introduction9-13
- Chapter I Historic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s of the Beat Generation Literature and China's Post-Eighties Literature13-29
- 1.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 Literature15-21
- 2.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Post-Eighties Literature21-29
- Chapter Ⅱ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 toward life of both the Beat Generation and China's Post-Eighties29-42
- 1. Experience and Attitude toward Life of the Beat Generation30-35
- 2. Experience and Attitude toward Life of China's Post-Eighties35-42
- Chapter Ⅲ Comparison of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Bea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a's Post-Eighties Writers42-60
- 1. Spontaneous Writing Style of the Beat Generation Writers43-48
- 2. Ich-Form Writing Style of China's Post-Eighties Writers48-51
- 3. Common Writing Style of the Bea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a's Post-Eighties Writers — Postmodernism51-60
- Chapter Ⅳ Common Theme of the Beat Generation Literature and China's Post-Eighties Literature — Self-Discovery in Revolting60-75
- 1. Crazy, Rebellious against Orthodoxy — Self-Discovery of the Beat Generation in Self-Indulgence61-67
- 2. Revolting and Compromising — Self-Discovery of China's Post-Eighties in Befuddlement67-75
- Conclusion75-78
- Bibliography78-79
- Acknowledgments79-80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以及參加科研情況80-81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月琴;;懸疑背后的慘淡人生——論《干旱的九月》的敘述技巧[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2 邵彩玲;張蒞穎;趙巖;;農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邏輯、功能與政策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陸靜;;后現代知識觀的追求——非確定性和主觀性[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黃菊;劉世明;;后現代文化對休閑旅游的影響[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張靜;獨立意識——學者活的靈魂的基礎——愛默生和他的《美國學者》[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6 張靜,梁宏偉;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人生觀[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劉卉;王俊剛;葛超;;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年04期
8 李兵帥;;學校德育的困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9 辛玨如;;《在路上》的自發(fā)式寫作法與自然主義解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8期
10 曾艷兵;無家可歸的異鄉(xiāng)人——卡夫卡的“歸屬”問題[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涵;法蘭克福學派的知識社會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馬新宇;辯證法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虛無主義的超越[D];吉林大學;2011年
3 樊亞嶠;儒家課程思想的后現代轉向[D];西南大學;2011年
4 鄧樺;云南文山藍靛瑤“度戒”儀式教育過程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吳國如;超越他者,成為主體[D];河南大學;2011年
6 喬超;農村代際沖突中老人行動方式變遷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7 李匯;現代性視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戲劇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劉中起;理性主義的范式轉換及其當代價值[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9 黃學勝;青年馬克思對啟蒙的揚棄[D];復旦大學;2010年
10 趙翠蘭;精神追尋:農民工子女的語言與自我認同[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8981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89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