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藝術中的“秩序化”觀念及表現(xiàn)形式探究
本文關鍵詞:商周藝術中的“秩序化”觀念及表現(xiàn)形式探究
更多相關文章: 商周藝術 “秩序化”觀念 表現(xiàn)形式
【摘要】:本文依據(jù)商周藝術的考古材料、文獻記載,以及近代藝術史學者對其有深入的研究前提下,針對商周時期祭祀、墓葬等宗教儀式和社會、政治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秩序化”觀念,,提出“秩序化”觀念亦是商周藝術中的特有形態(tài)之一。通過對材料的歸納整理,本文試從宇宙空間秩序觀念、社會等級秩序觀念以及象數(shù)秩序觀念三個落腳點出發(fā),探討商周藝術中秩序的形成規(guī)律和秩序的藝術在商周時期所起的作用,進而論證商周時期諸多藝術活動及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是伴隨著先民們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出現(xiàn)的,其藝術作品中“秩序”特征的形成與其思想觀念、社會風俗、宗教政治制度等因素緊密相關。本文的論證,其主旨就在于從史學研究的新視角出發(fā),求證商周的藝術活動及藝術作品如何表達社會形態(tài)和思想觀念的,從而對“秩序”觀念影響下商周藝術史的發(fā)展脈絡有所探求,有所認識。同時,從這一角度出發(fā)達到揭示商周藝術與其他因素之間相互共生、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歷史面貌的目的。在論證的過程中,也嘗試將觀念史的治史思路作為本文研究方法的參考之一,并融合對圖像、數(shù)據(jù)的比對等論證手段,使本文的研究思路更加清晰,論述更加完整。
【關鍵詞】:商周藝術 “秩序化”觀念 表現(xiàn)形式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120.9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錄5-7
- 圖片目錄7-8
- 緒言8-17
- 一 問題緣起及研究意義8-10
- 二 概念界定及解析10-11
- 三 研究范圍界定11-12
- 四 史料梳理及研究現(xiàn)狀分析12-15
- 五 研究思路與方法15-17
- 第一章 天圓地方:商周藝術中空間方位秩序的確立17-41
- 第一節(jié) 商周“空間方位”秩序觀念的認知17-23
- 一 “天圓地方”的空間秩序觀19-22
- 二 “四方”秩序觀念的建立22-23
- 第二節(jié) “空間方位”秩序在商周藝術中的表現(xiàn)形式23-39
- 一 商周城邑遺址、墓葬中的空間方位秩序23-29
- 二 卜辭所見“四方”秩序29-35
- 三 器物形制及紋飾中的空間方位秩序表征35-39
- 第三節(jié) 商周藝術中的“空間方位”秩序的涵義39-41
- 第二章 尊卑貴賤:商周藝術中社會等級秩序的表征41-61
- 第一節(jié) 商周社會等級秩序觀念的演變趨勢41-46
- 一 商代社會等級秩序觀念的孕育42-44
- 二 周人等級秩序觀念的強化44-45
- 三 商周藝術中的等級秩序45-46
- 第二節(jié) 商周墓葬中的等級秩序46-53
- 一 墓葬形制、結(jié)構、方向及面積的統(tǒng)計狀況47-53
- 二 葬式及墓葬規(guī)模53
- 第三節(jié) 商周藝術的組合形式蘊藏的等級秩序53-59
- 一 商周祭祀、墓葬中的器用制度及組合方式54-55
- 二 商周樂舞、禮器樂的組合方式55-59
- 第四節(jié) 等級秩序觀念對商周藝術風格產(chǎn)生的影響59-61
- 第三章 推數(shù)究理:商周藝術中神秘化的“數(shù)”秩序61-76
- 第一節(jié) 商周“數(shù)”秩序觀念的形成61-63
- 第二節(jié) 商周藝術中具有特定意義“數(shù)”的秩序表現(xiàn)63-73
- 一 天子之“數(shù)”63-68
- 二 陰陽五行之“數(shù)”68-73
- 第三節(jié) 商周商周藝術中“數(shù)”秩序觀表達的涵義73-76
- 結(jié)語76-78
- 致謝78-79
- 參考文獻79-83
- 圖片來源83-85
- 附錄一:殷墟中小型墓葬墓室面積與比照表85-87
- 附錄二:青銅容器組合形式對照表87-93
- 附錄三:殷墟墓葬禮樂器組合形式統(tǒng)計一覽93-96
- 附錄四:僅出編鐃的商代墓葬資料一覽表96-98
- 附錄五:商周卜甲灼刻痕跡分布舉例98-100
- 附件10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勇,張昭軍;讀《商周文化比較研究》[J];中國史研究;2002年01期
2 方建軍;;長江流域出土商周樂器分區(qū)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王青;商周陟神儀式與《離騷》中有關描寫[J];東南文化;1993年02期
4 華覺明;南荊揚,北鼓鐙──商周銅料產(chǎn)地揭秘,兼論中華文明的起源[J];尋根;1995年06期
5 闐川;商周炊蒸器[J];金屬世界;1996年04期
6 劉永生;靈石旌介發(fā)現(xiàn)商周及漢代遺跡[J];文物;2004年08期
7 李秀萍;姜濤;;熙墀藏玉之商周篇[J];收藏家;2006年10期
8 穆海亭;;商周的“燭” 秦漢的“鐙”[J];文博;2007年01期
9 張常勇;程相占;;商周“鼎”觀念的二元結(jié)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10 張應橋;;商周墓道制度辯論[J];中原文物;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紅進;;商周祭祀制度考[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十三輯)[C];2013年
2 崔璇;;新石器時代至商周之際河套地區(qū)與燕山南北的文化聯(lián)系[A];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3 李學勤;;論郭沫若同志的《商周古文字類纂》[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4 高西省;;論商周長體刀及相關的問題[A];周秦社會與文化研究——紀念中國先秦史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許智范;;由考古資料探索商周江西社會[A];藝海探真——論文論著選編[C];2011年
6 虞萬里;;商周稱謂與中國古代避諱起源[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普淑娟邋實習生 李立;“知名閩商周口行”項目洽談對接會圓滿落幕[N];周口日報;2008年
2 首席記者 雷玲 記者 孫婉茹;“商周部落”即將復活[N];鞍山日報;2014年
3 記者 孫凱;確保今年11月按時通車[N];商丘日報;2006年
4 記者 韋偉;抓住有利時機 加快工程進度[N];周口日報;2006年
5 記者 王河長邋趙金 通訊員 齊秀榮;落實措施 提供服務 確保成功[N];周口日報;2007年
6 記者 趙秋麗邋特約記者 李志臣 通訊員 李波;商周制鹽之謎有望解開[N];光明日報;2008年
7 記者 仝兆陽 李波 通訊員 榮子錄 實習生 侯延凱;“商周制鹽之謎”有望東營破解[N];東營日報;2008年
8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楊金東 崔太金;杭州蕭山柴嶺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發(fā)掘取得重大收獲[N];中國文物報;2013年
9 李伯謙;商周區(qū)域文化探索的一個新模式[N];中國文物報;2011年
10 記者 陳四四;川南首次發(fā)現(xiàn)較大規(guī)模商周遺存[N];四川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沈斌;二十世紀關于商周公社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朱劍;商周原始瓷產(chǎn)地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3 馮卓慧;商周旽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麗娜;商周藝術中的“秩序化”觀念及表現(xiàn)形式探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4年
2 林明;商周信仰崇拜的演變[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3 曾四美;20世紀以來湖南出土商周古文字資料整理與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4 詹金明;豫南地S@出土商周方國銅器銘文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5 盧f ;論商代及西周“人虎母題”青銅器的內(nèi)涵及流變[D];西北大學;2006年
6 徐超;T3越兵器挊整理
本文編號:7860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786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