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本文關鍵詞: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更多相關文章: 鄧以蟄 藝術美學 形意之辨 形式 意境 藝術史
【摘要】:形意之辨是鄧以蟄藝術美學在研究思路和宏觀架構上呈現(xiàn)的一大重要學術特點。這一特點既表現(xiàn)為"意境"闡釋時形式(形質(zhì)、形象)與"意境"關系的論析,又體現(xiàn)于書畫藝術發(fā)展史上從"形"到"意"的發(fā)展趨勢,更在詩畫關系、南北宗辨析、中西方繪畫對比中呈現(xiàn)出或"形"或"意"的偏重。在形意之辨的思路指引下,鄧以蟄藝術美學研究往往從書畫藝術的筆法分析切入,最終及于藝術效果,形成從技術到效果、從創(chuàng)作到鑒賞的完整理論體系。而構成這一研究視角和思路的思想資源一方面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形意理論,另一方面則來自西方有關內(nèi)容與形式關系的美學思想,二者在鄧以蟄的美學世界中互相交融、發(fā)明貫通,成就了具有現(xiàn)代特色的中國美學話語。
【作者單位】: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
【關鍵詞】: 鄧以蟄 藝術美學 形意之辨 形式 意境 藝術史
【分類號】:J01
【正文快照】: 學術史研究的一大典型思路和做法,就是從宏觀角度把握學者的思想體系和學術特點。對鄧以蟄美學的研究也不例外。作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藝術學發(fā)展歷程中的又一學術個案,鄧以蟄及其書畫美學思想在近十余年來逐漸引起學界的重視。面對為數(shù)不多的鄧以蟄論著,研究者們力圖在其中尋繹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鳳文學;畫史即畫學——鄧以蟄書畫美學及其方法論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2 劉海粟;娗中國畫的特征[J];美術;1957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唐善林;;從“光線顏色”到“意境氣韻”——鄧以蟄“心本”美學思想的發(fā)展和形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2 葛玉君;;“中國畫”命運轉機——“雙百”及“雙百”后中國畫論爭研究[J];美術研究;2011年01期
3 尚輝;民族審美心理對劉海粟藝術觀念確立的影響[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1年03期
4 王建英;;試論鄧以蟄的藝術史觀——創(chuàng)、述、變[J];美與時代(下旬);2013年11期
5 王建英;;鄧以蜇的心畫理論與克羅齊的表現(xiàn)說[J];名作欣賞;2014年14期
6 劉志中;;鄧以蟄在書畫美學研究上的三重貢獻[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年06期
7 孫宗美;;道家時空意識與中國園林空間藝術——兼論園林空間藝術之于園林意境的意義[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朱羽;“社會主義”與“自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蔡青;新中國“十七年”中國畫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3 金捷;中國表現(xiàn)性油畫創(chuàng)作教學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4 唐善林;鄧以蟄美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5 王海燕;新中國國家形象塑造[D];上海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厲國軍;傳承 拓展 融合 創(chuàng)新—淺析意象油畫中的表現(xiàn)語言[D];吉林大學;2011年
2 肖寶云;喻紅油畫作品人物與背景并置呈現(xiàn)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3 袁波;表現(xiàn)性油畫創(chuàng)作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鄭治;當代油畫中意象表現(xiàn)[D];重慶大學;2011年
5 李R幾,
本文編號:7488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748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