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型”翻譯大師的“情感氣質(zhì)”研究
本文關鍵詞:“兩棲型”翻譯大師的“情感氣質(zhì)”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兩棲型”翻譯大師 情感氣質(zhì) 同源性 重構
【摘要】:考察國內(nèi)"兩棲型"翻譯大師的"情感氣質(zhì)"形成的理據(jù)及其在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兩棲"活動中所產(chǎn)生的心理美學特質(zhì),結(jié)果顯示:1."情感氣質(zhì)"是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與客體的一種內(nèi)在情感的契合與交感,是心理活動動力特征的總和,個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2.此"氣質(zhì)"形成的重要理據(jù)之一是受域外文學思潮、文學運動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所以國內(nèi)"兩棲型"翻譯大師與域外文學大師的"情感氣質(zhì)"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同源性"。3.基于人類情感體驗的共性、語言的可模仿性以及受文學創(chuàng)作中"情感氣質(zhì)"的"折射",在翻譯過程中忠實地"重構"原作品的"情感氣質(zhì)"是可以實現(xiàn)的。
【作者單位】: 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兩棲型”翻譯大師 情感氣質(zhì) 同源性 重構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專門用途英語翻譯的多維思考”(08BYY008) “浙江省英語重點專業(yè)建設”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46;H059
【正文快照】: 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源于法國學派,是指某種力量的運動對另一方所發(fā)生的作用。從廣義上講,凡是域外文學的諸因素刺激了本土的文學,使其產(chǎn)生了并非基于固有傳統(tǒng)上的各種新變化,都可以稱為“影響”(孟昭毅,2003:105-107)。伽利認為:“我們不喜歡停留在狄更斯與都德的異同上,比較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朱志榮;劉陽;;實踐美學的價值及其發(fā)展——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朱志榮教授訪談[J];社會科學家;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杰奇;;雅舍中的梁實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2 杜榮;;論安娜和海斯特·白蘭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3 劉金芳;;對“闡發(fā)研究”作為比較文學學科研究方法的質(zhì)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4 楊紅莉;;汪曾祺小說語言與漢語的現(xiàn)代化[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5 程培英;;淺析中國當代女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征[J];保山師專學報;2009年06期
6 周沙,徐苑琳;超塵脫俗 適意自然——論梁實秋散文的佛禪思想[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11期
7 高偉華;孫霞;;簡述比較文學在中西方的沿革[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8 姜朝暉;;學潮的變相與五四運動學術文化價值的提升[J];德州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李秀卿;;從“專著性”回歸“教材性”——《比較文學》教材建設反思[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年18期
10 樊玉霞;;《玩偶之家》與《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翁形象的對比分析[J];長城;2012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勾艷軍;;中日文學交流史上勸懲載道小說觀的影響軌跡[A];科學發(fā)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C];2012年
2 汪祿應;;中國語文革新視域中瞿秋白與胡適的比較研究[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六輯)[C];2012年
3 馬云飛;袁友芹;程寶樂;;高級英語教學中“中西文化比較意識”的培養(yǎng)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十三輯)[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昌鎬;苦難的歲月 互補的文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俞成云;中國古代四大傳說在東北亞的傳播和影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3 陳蜀玉;《文心雕龍》法語全譯及其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4 管雪蓮;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思潮[D];廈門大學;2007年
5 孫立春;中國的日本近現(xiàn)代小說翻譯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6 勾艷軍;日本近世小說觀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7 齊欣;品特戲劇中的悲劇精神[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8 張朝松;儒學早期近代轉(zhuǎn)型的一個側(cè)面[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胡適文學思想[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10 文治芳;論樂黛云比較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D];山東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展;現(xiàn)代安徽詩人詩學批評[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力澎;試論“中國哲學的史”與“在中國的哲學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楊玉茹;《嘉莉妹妹》與《廢都》中“荒原”意識之比較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李軍颯;中小學語文中外同題材文本比較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劉丹;試論胡適實驗主義治學方法的演化及成就[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6 翠青;嘎·希儒嘉措作品的民族意識[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7 李保光;《玉堂春》和《春香傳》的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季成;殷熙耕的《鳥的禮物》與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比較研究[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1年
9 趙海濤;菅原道真隱逸漢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尹鄭剛;旅游態(tài)度的調(diào)查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汪黎明;;音樂與文學的關系芻議[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本文編號:7283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72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