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視角下的“林語堂熱”
發(fā)布時間:2024-01-17 15:25
本文旨在通過還原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的文化背景,在接受美學理論的指導下,追溯林語堂的英文創(chuàng)作何以能夠得到西方世界如此廣泛認可的原因,并力圖將林語堂本人視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文化符號,以求突破現(xiàn)有的研究框架,考察并還原林語堂的“中國言說”在西方被選擇與被接受的具體過程。在林語堂之前,西方傳教士及賽珍珠的“中國形象”都曾深刻影響過西方社會對中國的集體性想象;而林語堂的前輩辜鴻銘更是在歐洲,特別是德國,掀起過一股與眾不同的“中國熱潮”。通過比較這些“中國言說”所造成的不同效果,筆者力圖呈現(xiàn)一幅動態(tài)延展的接受圖景,由此說明“林語堂熱”在跨文化交流活動中的普遍性與獨特性。在林語堂有意識的商業(yè)運作下,一套更符合西方社會期待的“中國”話語孕育而生,以至于其英文作品雖能在美國好評如潮,在國內(nèi)卻飽受詬病。而隨著林語堂在美國的影響不斷深化,在某種程度上其早己超出了自身,成為了西方社會對“中國”集體性想象的一個載體,并進而演變成為一種“符號”,被西方各種文化勢力所利用。時至今日,我們的文化工作者依然要面臨與當年的林語堂相似的問題,即在面對強勢文化之時,如何既能完整表達“自我”,又能避免陷入“自我異化”的窘境。因此...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論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林語堂熱”在西方
一、“林語堂熱”的背景綜述
1.1 西方接受林語堂的背景
1.2 西人對于林語堂的評價
1.3 國內(nèi)對于林語堂的研究
二、辜鴻銘:“林語堂熱”的比較對象
2.1 接受美學與“期待視野”
2.2 辜鴻銘的中國文化輸出
2.3 “辜鴻銘熱”對林語堂的啟發(fā)
三、商業(yè)運營:“林語堂熱”的建構(gòu)過程
3.1 市場調(diào)研
3.2 選題調(diào)整
3.3 語碼轉(zhuǎn)換
3.4 廣告宣傳
3.5 文化結(jié)盟
3.6 自我包裝
四、文化利用:“林語堂熱”的獲益者
4.1 出版商的“受用”
4.2 西方傳媒的“受用”
4.3 華人文學的“受用”
結(jié)語:“林語堂熱”在今天的意義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本文編號:3879325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論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林語堂熱”在西方
一、“林語堂熱”的背景綜述
1.1 西方接受林語堂的背景
1.2 西人對于林語堂的評價
1.3 國內(nèi)對于林語堂的研究
二、辜鴻銘:“林語堂熱”的比較對象
2.1 接受美學與“期待視野”
2.2 辜鴻銘的中國文化輸出
2.3 “辜鴻銘熱”對林語堂的啟發(fā)
三、商業(yè)運營:“林語堂熱”的建構(gòu)過程
3.1 市場調(diào)研
3.2 選題調(diào)整
3.3 語碼轉(zhuǎn)換
3.4 廣告宣傳
3.5 文化結(jié)盟
3.6 自我包裝
四、文化利用:“林語堂熱”的獲益者
4.1 出版商的“受用”
4.2 西方傳媒的“受用”
4.3 華人文學的“受用”
結(jié)語:“林語堂熱”在今天的意義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本文編號:38793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387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