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介學及翻譯文學研究界的“震天”者——謝天振
本文關鍵詞:譯介學及翻譯文學研究界的“震天”者——謝天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我國的翻譯學、譯介學及翻譯文學學科近年來獲得迅猛發(fā)展,這除了得益于我國翻譯及翻譯理論傳統(tǒng)的豐厚積累,還靠了像謝天振教授這樣的一批翻譯理論家的努力。謝天振教授從比較文學切入翻譯研究,論述了文學翻譯的特性,響亮提出并有力闡述了"翻譯文學應該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觀點,提出了翻譯文學史編寫的有關理論主張,逐步系統(tǒng)地建構了譯介學的理論體系,這些都在比較文學及翻譯研究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譯介學 翻譯文學 比較文學 謝天振
【分類號】:I046;I0-03
【正文快照】: 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是國際上公認的精英學科,屬于非!靶”姟钡念I域,很難普及開來并走向大眾,就中國當代文化的現(xiàn)狀而言,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人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像在電視上講《論語》評《三國》那樣“出名”。然而,近十幾年來,就在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的這個不大不小的范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方燦;翻譯批評:從印象到科學——淺談翻譯批評的科學性[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2 高路,高遠;“黃花”=“yellow flowers”?——從一例中詩英譯看將互文性理論引入翻譯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3 程永生;;翻譯主體性研究和描寫交際翻譯學的理論框架[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4 朱明勝;略論歸化翻譯與文化意象的缺失[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5 王林;;英漢詞匯的文化差異與翻譯陷阱[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張衛(wèi)萍;;從譯者風格看《紅樓夢》的文化意象翻譯[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7 張德讓,翟紅梅;論譯語文化與文本選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8 張錦蘭,張德讓;譯語文化與譯作的變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9 徐朝友;鴛鴦蝴蝶派對柯南道爾小說女性形象的移植[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10 張春慧;;Peter Newmark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孫丹楓;;淺析龐譯《論語》之特色——龐德個性化解讀對《論語》譯本翻譯取向的決定作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2 許春翎;;古典文學作品英譯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闡釋——兼評林語堂譯介《浮生六記》中的審美體驗[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李蘆笛;;中國古典詩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汪懿婷;;從改寫理論的視角析文學翻譯中的有意誤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姚瓏;;網格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以林語堂編譯《虬髯客傳》為例[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孔燕;;從文化角度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陸秀英;中國當代翻譯文學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高玉蘭;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馮軍;論外宣翻譯中語義與風格的趨同及篩選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呂敏宏;手中放飛的風箏[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衛(wèi)景宜;西方語境的中國故事——論美國華裔英語文學的中國文化書寫[D];暨南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瑩;語用對等理論視角下漢語商標詞英譯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李振;關聯(lián)—順應理論視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王平;論重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汪亮;對比研究:關聯(lián)理論和順應理論在口譯過程中的應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胡成蹊;文學譯者的人文素養(yǎng)[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高凡凡;王爾德在20世紀中國的譯介與接受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劉菲菲;論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的審美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金帥;論譯者主體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周麗雯;說海透珠——論吳興華的作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陸子晉;論文學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銀根;彭利元;;從譯介學角度評析肯尼斯·雷克斯洛斯的《一剪梅》英譯本[J];唐山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王東風;;“《紅與黑》事件”的歷史定位:讀趙稀方“《紅與黑》事件回顧——中國當代翻譯文學史話之二”有感[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年02期
3 屠毅力;羅文軍;;“翻譯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07期
4 霍俊明;;前鋒詩評[J];詩歌月刊;2011年08期
5 譚五昌;;跨文化、跨學科的開拓性的文學研究——10卷本《王向遠著作集》簡評[J];勵耘學刊(文學卷);2010年01期
6 桑瀟瀟;;譯介學視角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關鍵詞“Androgyny”的研究[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蔣芬;;從蘇曼殊譯《哀希臘》看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作家;2011年16期
8 王占峰;連麗麗;;文化語境下的比較文學教學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9 張慧仙;;關于《挪威的森林》的漢譯研究現(xiàn)狀[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鐘華;;比較文學學科自身內在的悖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費小平;;《翻譯研究與杰出的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學者資源的閱讀:譯介學研究的文本化途徑》[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6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翻譯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汪介之;;有關比較文學學科定位的兩個問題[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4 費小平;;“語際書寫”/“跨語際實踐”: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譯研究視角[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熊輝;;簡論郭沫若的“風韻譯”觀念及其歷史意義——兼論20世紀中國翻譯標準理論的演進[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6 王向遠;;改革開放30年的文學研究與我個人的一點體驗[A];改革開放與理論創(chuàng)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8年
7 劉全福;;關于“誤讀”的反思——兼評培根《論美》一文的翻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劉靜;;女性主義框架下的《水滸傳》翻譯研究(英文)[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10 呂佳擂;任東升;;如何確定翻譯家的國別歸屬[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 謝天振;譯介學研究:中外文學關系新視角[N];社會科學報;2008年
2 鐘厚濤;比較文學的焦慮與中國學者的聲音[N];中華讀書報;2007年
3 郭延禮;應加強翻譯文學史溯源的研究[N];文藝報;2000年
4 柳曉;學科的“再生”[N];中國文化報;2006年
5 安鋒;第四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在美國舉行[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李潔;史家眼光 宏微觀照[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曹順慶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變異學確立東西方比較文學合法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8 溫儒敏 李憲瑜;以個案考察切入跨文化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5年
9 扎拉嘎 湯曉青;實踐與理論并進——中國各民族文學關系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10 復旦大學中文系 張業(yè)松 浙江大學中文系 段懷清;賈植芳:我不是科班出身的書齋學者[N];社會科學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秀麗;透過文學進行文化和政治批評[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2 田全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文治芳;論樂黛云比較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D];山東大學;2009年
4 許平;品境——細讀《神州集》[D];復旦大學;2006年
5 羅承麗;操縱與構建:蘇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譯”思想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6 劉小剛;創(chuàng)造性叛逆:概念、理論與歷史描述[D];復旦大學;2006年
7 陳蜀玉;《文心雕龍》法語全譯及其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8 高志強;《小說月報》(1921-1931)翻譯文學初探[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9 王林;論田漢的戲劇譯介與藝術實踐[D];復旦大學;2004年
10 陳鳴;操控理論視角觀照下當代中國的外國文學翻譯研究(1949-2008)[D];山東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魏文婧;北美華裔漢學家翻譯理念研究(1995-2004)與中國譯介學建設[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2 趙婉彤;余華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兄弟》英譯本的譯介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陸志國;哈代在中國的譯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杜燕;D·H·勞倫斯在中國[D];暨南大學;2006年
5 孫文龍;中國翻譯文學史寫作方法芻議[D];安徽大學;2007年
6 劉洪才;論徐志摩翻譯及其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D];青島大學;2006年
7 喻杭;王佐良文化翻譯觀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8 馬小艷;德萊塞在中國的譯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9 孔鐳;論文學翻譯中文化意象的傳遞[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海燕;譯介學視角下的《圣經》漢譯史[D];西北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譯介學及翻譯文學研究界的“震天”者——謝天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13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37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