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十七年”郭沫若“非政治家”職務寫作
發(fā)布時間:2022-04-23 19:52
郭沫若是一個復雜的存在,建國后的郭沫若更是如此。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建國后郭沫若的文化身份和社會角色更加復雜,并且與這一時期復雜的政治風云更為密切。然而,目前學界對建國后郭沫若的研究相對忽略郭沫若文化身份和社會角色的復雜性,往往將郭沫若建國后的多重身份歸攏到“政治家”這一核心身份上,似乎建國后郭沫若的多重身份只不過是其“政治家”這一核心身份在不同社會角色下的不同表現而已。故而,郭沫若建國后的各種表現,或顯性或隱性,或真或假,或真心流露或假意敷衍也都難逃“政治”的魔咒,而所謂郭沫若的復雜性其實也只是一種政治的復雜性。本文試圖在大量原始史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礎上,對“十七年”時期的郭沫若展開新的學術考察,側重揭示以往過于關注“政治性”的研究所忽略了的郭沫若職務寫作中的“非政治性”表現,進而揭示其中“政治性”與“非政治性”的復雜纏繞以及建國后郭沫若成為一個文化“多面體”的歷史形成。郭沫若建國后的多種身份曾被以往研究者深度挖掘和多次展示,如:中國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
【文章頁數】:18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前人研究綜述
二、 近期研究走向
三、 “公共人物”作為研究視角
四、 “職務寫作”作為研究切口
第一章 作為科學界領導人的寫作
第一節(jié) 重實用輕審美詩觀背后的深層意義指向
一、 “為大眾”理念探源
二、 沿“人民本位”觀說下去
第二節(jié)、隱藏在科學詩文底層的多重用意
一、 是警戒亦是勸勉
二、 沒有國界的“為人民服務”
第三節(jié)、任重道遠,為科學事業(yè)扶植新生
一、 代表國家對科學后進的關注與褒獎
二、 官方代言人背后的另一種面目
小結
第二章 作為外交界領導人的寫作
第一節(jié)、蟄居在歌頌政治領袖詩文里的復雜意圖
一、 以誰的名義寫作
二、 別有意味的“太陽”意象
第二節(jié)、潛伏在世界性外交眼光下的另類動機
一、 對帝國霸權的奮勇挑戰(zhàn)和巧妙應對
二、 對世界人民的感情連系和溫情動員
第三節(jié)、游記詩的其他用途
一、 激越詩情的抒發(fā)與寄存
二、 風土人情的描摹與記錄
小結
第三章 作為人文學界領導人的寫作
第一節(jié)、“官員型學者”風范的多維度展現
一、 用文學為世界和平維權
二、 借“榜樣”的力量實施全民教化
第二節(jié)、對文化事業(yè)的全方位引導
一、 要建立“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中國新形式”
二、 “創(chuàng)造新民族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的文藝”
三、 從“舊瓶盛新酒”看“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
第三節(jié)、“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教化手段
小結
第四章 作為社會教育界領導人的寫作
第一節(jié)、郭沫若與建國后的“兒童文學”
一、 “兒童這樣多,兒童文學卻這樣少!”
二、 “兒童本位”觀:可貴的平等對話意識
三、 “兒童文學”底層的理性反思與警覺
第二節(jié)、郭沫若與建國后的“青年”
一、 對“新生力量”“三好”的特別關注
二、 “溫室里培養(yǎng)的花木經不起風霜”
三、 “聽國家的號召,向最需要我們的崗位上去”
小結
余論
注釋
參考文獻
博士期間發(fā)表文章情況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郭沫若“兩極評價”的再思考[J]. 魏建.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06)
[2]外交倫理淺論[J]. 唐建文. 倫理學研究. 2012(02)
[3]試析公共輿論的內涵與功能——基于公共輿論與民主政治關系的分析[J]. 王彩波,丁建彪. 江蘇社會科學. 2012(01)
[4]廣播新聞在公共輿論空間中的對話、發(fā)問和引導能力[J]. 周世康. 視聽界. 2012(01)
[5]《沫若詩詞選》與郭沫若后期詩歌文獻[J]. 魏建.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11(11)
[6]郭沫若研究遲到的“補課”——郭沫若文獻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郭沫若研究會學術年會述評[J]. 賈振勇,魏建.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11(03)
[7]作品異本與作品集異本——以郭沫若后期作品為例[J]. 魏建.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1)
[8]論郭沫若的文學創(chuàng)作特色[J]. 尹珊娜. 陜西教育(行政版). 2010(11)
[9]“十七年”:郭沫若對現代詩學的建樹——讀《郭沫若書信集》(下)有所思[J]. 朱德發(fā). 理論學刊. 2010(10)
[10]論郭沫若編輯出版活動中的編輯批評文化[J]. 廖傳江.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0(10)
博士論文
[1]郭沫若美學思想研究[D]. 魏紅珊.四川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論郭沫若十七年詩歌的“改”與“刪”[D]. 劉晶晶.山東師范大學 2010
[2]論郭沫若十七年文藝批評的特質[D]. 國昊方.山東師范大學 2010
[3]郭沫若詩歌理論初探[D]. 潘云.蘇州大學 2009
[4]論郭沫若自敘傳小說[D]. 李波.西南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647872
【文章頁數】:18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前人研究綜述
二、 近期研究走向
三、 “公共人物”作為研究視角
四、 “職務寫作”作為研究切口
第一章 作為科學界領導人的寫作
第一節(jié) 重實用輕審美詩觀背后的深層意義指向
一、 “為大眾”理念探源
二、 沿“人民本位”觀說下去
第二節(jié)、隱藏在科學詩文底層的多重用意
一、 是警戒亦是勸勉
二、 沒有國界的“為人民服務”
第三節(jié)、任重道遠,為科學事業(yè)扶植新生
一、 代表國家對科學后進的關注與褒獎
二、 官方代言人背后的另一種面目
小結
第二章 作為外交界領導人的寫作
第一節(jié)、蟄居在歌頌政治領袖詩文里的復雜意圖
一、 以誰的名義寫作
二、 別有意味的“太陽”意象
第二節(jié)、潛伏在世界性外交眼光下的另類動機
一、 對帝國霸權的奮勇挑戰(zhàn)和巧妙應對
二、 對世界人民的感情連系和溫情動員
第三節(jié)、游記詩的其他用途
一、 激越詩情的抒發(fā)與寄存
二、 風土人情的描摹與記錄
小結
第三章 作為人文學界領導人的寫作
第一節(jié)、“官員型學者”風范的多維度展現
一、 用文學為世界和平維權
二、 借“榜樣”的力量實施全民教化
第二節(jié)、對文化事業(yè)的全方位引導
一、 要建立“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中國新形式”
二、 “創(chuàng)造新民族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的文藝”
三、 從“舊瓶盛新酒”看“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
第三節(jié)、“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教化手段
小結
第四章 作為社會教育界領導人的寫作
第一節(jié)、郭沫若與建國后的“兒童文學”
一、 “兒童這樣多,兒童文學卻這樣少!”
二、 “兒童本位”觀:可貴的平等對話意識
三、 “兒童文學”底層的理性反思與警覺
第二節(jié)、郭沫若與建國后的“青年”
一、 對“新生力量”“三好”的特別關注
二、 “溫室里培養(yǎng)的花木經不起風霜”
三、 “聽國家的號召,向最需要我們的崗位上去”
小結
余論
注釋
參考文獻
博士期間發(fā)表文章情況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郭沫若“兩極評價”的再思考[J]. 魏建.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06)
[2]外交倫理淺論[J]. 唐建文. 倫理學研究. 2012(02)
[3]試析公共輿論的內涵與功能——基于公共輿論與民主政治關系的分析[J]. 王彩波,丁建彪. 江蘇社會科學. 2012(01)
[4]廣播新聞在公共輿論空間中的對話、發(fā)問和引導能力[J]. 周世康. 視聽界. 2012(01)
[5]《沫若詩詞選》與郭沫若后期詩歌文獻[J]. 魏建.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11(11)
[6]郭沫若研究遲到的“補課”——郭沫若文獻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郭沫若研究會學術年會述評[J]. 賈振勇,魏建.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11(03)
[7]作品異本與作品集異本——以郭沫若后期作品為例[J]. 魏建.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1)
[8]論郭沫若的文學創(chuàng)作特色[J]. 尹珊娜. 陜西教育(行政版). 2010(11)
[9]“十七年”:郭沫若對現代詩學的建樹——讀《郭沫若書信集》(下)有所思[J]. 朱德發(fā). 理論學刊. 2010(10)
[10]論郭沫若編輯出版活動中的編輯批評文化[J]. 廖傳江.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0(10)
博士論文
[1]郭沫若美學思想研究[D]. 魏紅珊.四川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論郭沫若十七年詩歌的“改”與“刪”[D]. 劉晶晶.山東師范大學 2010
[2]論郭沫若十七年文藝批評的特質[D]. 國昊方.山東師范大學 2010
[3]郭沫若詩歌理論初探[D]. 潘云.蘇州大學 2009
[4]論郭沫若自敘傳小說[D]. 李波.西南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6478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3647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