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三祖與桐城派的立派及學術(shù)傳播
發(fā)布時間:2021-10-19 17:08
學界對桐城派的研究成果頗豐,但也有欠缺。研究者大多關(guān)注桐城派古文理論的構(gòu)建、桐城派與其他文派的關(guān)系以及桐城派文人如何維護封建道統(tǒng)等領(lǐng)域,而對桐城派的傳播這一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作為清代文壇第一大散文創(chuàng)作流派,桐城派由方苞創(chuàng)始于康熙年間,后經(jīng)劉大櫆、姚鼐等人的努力,理論逐漸成熟,終在姚鼐時期形成“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格局。后在桐城派弟子努力之下,突破地域限制,逐漸從安徽一隅傳播到全國各地。因而把桐城派三祖作為一個個案進行研究,以探析他們在桐城派立派與學術(shù)傳播中的作用就顯得很有必要和價值。本文共分三章,旨在這方面進行相關(guān)探討。第一章從清初的社會環(huán)境與桐城這一特定的區(qū)域文化環(huán)境角度出發(fā),闡述了桐城派興起的原因。清初統(tǒng)治基礎(chǔ)并不牢固,統(tǒng)治者通過推崇程朱理學以及大興文字獄的做法,使當時知識分子的治學方向發(fā)生轉(zhuǎn)移,桐城派始祖方苞受此影響,將程朱理學納入其古文理論之中。而桐城特有的自然、文化環(huán)境,亦為桐城派的創(chuàng)立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第二章從桐城派三祖的身份解讀、桐城派的傳播方式及傳播平臺三個方面出發(fā),論證了桐城派的傳播網(wǎng)絡(luò)。在桐城派的早期傳播過程中,由于桐城派三祖特殊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他們在社...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目的、意義
二、學術(shù)史回顧
三、研究方法與思路
第一章 桐城派的興起
第一節(jié) 桐城派興起的社會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桐城派興起的區(qū)域文化環(huán)境
第二章 桐城派的人際傳播網(wǎng)絡(luò)
第一節(jié) 桐城派三祖身份的解讀
一、桐城派三祖的學術(shù)譜系
二、桐城派三祖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第二節(jié) 桐城派的傳播方式
一、桐城派三祖著作
二、書信往來及人際交往
第三節(jié) 桐城派的傳播平臺——書院
第三章 桐城派地域空間的擴散
第一節(jié) 省內(nèi)的傳播
第二節(jié) 省外的擴散
結(jié)語
主要參考文獻和注釋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目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析《論文偶記》中劉大櫆之“神氣”說[J]. 張清真. 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 2011(11)
[2]探析我國書院及其特點[J]. 宋潤芳.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1(10)
[3]古文與科舉[J]. 李春陽. 社會科學論壇. 2010(18)
[4]清代散文選本視野下的桐城三祖[J]. 武海軍. 江西社會科學. 2009(10)
[5]方苞《古文約選》的編選、評點及其影響[J]. 孟偉.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8)
[6]論“桐城三祖”的作文之“法”[J]. 劉相雨.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3)
[7]程朱理學與桐城派散文[J]. 李英.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8(11)
[8]唐宋八大家選本與明清文學教育格局的轉(zhuǎn)變[J]. 付瓊.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8(11)
[9]桐城派產(chǎn)生的歷史因緣再辯[J]. 施俊.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08(09)
[10]桐城“三祖”古文理論比較[J]. 盧佑誠. 皖西學院學報. 2007(01)
碩士論文
[1]桐城派文統(tǒng)與道統(tǒng)之關(guān)系[D]. 路建國.云南大學 2010
[2]桐城派與嘉道時期的理學[D]. 褚宏霞.曲阜師范大學 2010
[3]論歸有光古文思想對桐城派的影響[D]. 金云琴.首都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445279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目的、意義
二、學術(shù)史回顧
三、研究方法與思路
第一章 桐城派的興起
第一節(jié) 桐城派興起的社會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桐城派興起的區(qū)域文化環(huán)境
第二章 桐城派的人際傳播網(wǎng)絡(luò)
第一節(jié) 桐城派三祖身份的解讀
一、桐城派三祖的學術(shù)譜系
二、桐城派三祖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第二節(jié) 桐城派的傳播方式
一、桐城派三祖著作
二、書信往來及人際交往
第三節(jié) 桐城派的傳播平臺——書院
第三章 桐城派地域空間的擴散
第一節(jié) 省內(nèi)的傳播
第二節(jié) 省外的擴散
結(jié)語
主要參考文獻和注釋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目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析《論文偶記》中劉大櫆之“神氣”說[J]. 張清真. 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 2011(11)
[2]探析我國書院及其特點[J]. 宋潤芳.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1(10)
[3]古文與科舉[J]. 李春陽. 社會科學論壇. 2010(18)
[4]清代散文選本視野下的桐城三祖[J]. 武海軍. 江西社會科學. 2009(10)
[5]方苞《古文約選》的編選、評點及其影響[J]. 孟偉.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8)
[6]論“桐城三祖”的作文之“法”[J]. 劉相雨.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3)
[7]程朱理學與桐城派散文[J]. 李英.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8(11)
[8]唐宋八大家選本與明清文學教育格局的轉(zhuǎn)變[J]. 付瓊.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8(11)
[9]桐城派產(chǎn)生的歷史因緣再辯[J]. 施俊.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08(09)
[10]桐城“三祖”古文理論比較[J]. 盧佑誠. 皖西學院學報. 2007(01)
碩士論文
[1]桐城派文統(tǒng)與道統(tǒng)之關(guān)系[D]. 路建國.云南大學 2010
[2]桐城派與嘉道時期的理學[D]. 褚宏霞.曲阜師范大學 2010
[3]論歸有光古文思想對桐城派的影響[D]. 金云琴.首都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4452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3445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