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 ——龍應臺文化現(xiàn)象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30 03:01
龍應臺的成名作《野火集》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出版二十年后仍持續(xù)影響中國大陸,如今龍應臺的文章常常在兩岸三地乃至世界華文報刊同時刊登。從《野火集》到2008年臺灣大選在兩岸三地乃至華文世界同時刊發(fā)的《臺灣未來,一塊三毛?——四大問就教于“總統(tǒng)”候選人》,二十幾年過去了,龍應臺始終堅守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知識分子本色,懷抱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公共事務的關(guān)懷,以獨立的批判精神介入公共場域?qū)懽?引發(fā)了一次次遒勁的思想風暴,屢屢創(chuàng)造出版神話與驚人的轟動效應。龍應臺創(chuàng)作中的一系列文學事件已經(jīng)構(gòu)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在歐洲、中國兩岸三地文化圈中,龍應臺的文章已經(jīng)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因此,本文以此為考察對象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探討。本文主要利用哈貝馬斯的“公共場域”理論與薩義德的“知識分子論”等文化研究的理論資源,從“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這一視角切入對“龍應臺文化現(xiàn)象”進行研究,并分別從作家身位、文學實踐、讀者反應、文學生產(chǎn)等方面展開分析和討論。龍應臺是一個持有自由主義思想認同的公共知識分子,其精神姿態(tài)主要承襲了中國知識分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傳統(tǒng),而其思想認同...
【文章來源】: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shù)】:18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錄
緒論
一、本課題研究的出發(fā)點與目的
二、對本課題領(lǐng)域的學術(shù)史回顧
三、研究的主要問題及范圍
四、理論分析依據(jù)、研究設想、研究方法概述
五、預期的研究結(jié)果、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
第一章 作家身位:臺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譜系中的龍應臺
第一節(jié) 臺灣自由主義思想傳統(tǒng)與知識分子譜系
一、臺灣自由主義思想淵源與傳統(tǒng)
二、當代臺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譜系
第二節(jié) 龍應臺的文化身份與思想認同
一、生平經(jīng)歷與文化身份考察
二、對于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傳統(tǒng)的承襲
三、對于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認同
第二章 文學實踐:面對當下語境介入公共場域?qū)懽?上)
第一節(jié) 野火時期:點燃反威權(quán)的熊熊野火
一、"解嚴"前臺灣的社會語境
二、《野火集》的創(chuàng)作發(fā)表與題材聚焦
第二節(jié) 歐洲時期:跨域書寫與世紀末的歷史反思 #54-
一、20世紀末冷戰(zhàn)結(jié)束前后的國際語境
二、跨域書寫與文化身份認同
三、蘇東劇變現(xiàn)場考察與世紀末歷史反思
第三章 文學實踐:面對當下語境介入公共場域?qū)懽?下)
第一節(jié) 面對全球化和本土問題的雙重焦慮
一、21世紀初的全球化與民族文化認同語境
二、關(guān)于全球化與民族文化認同的思考
三、批判臺獨與"文化精神分裂癥"
第二節(jié) 呼吁香港脫離殖民尋求文化主體性
一、香港特殊的社會歷史形態(tài)
二、呼吁香港"去殖"與尋求自我身份認同
第四章 讀者反應:轟動效應與批評奇觀
第一節(jié) "野火現(xiàn)象"的轟動效應與批評奇觀
一、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與出版盛況
二、批評奇觀:攻擊謾罵與官方全力滅火
三、主要原因:時代的風云際會
第二節(jié) "上海男人事件"與"新加坡風波"的讀者反應
一、性別政治與文化差異的誤讀
二、個人價值與社會體制的沖突
第三節(jié) 野火再燃:21世紀初的文化大討論
一、"野火再燃"的盛況概述
二、回應與挑戰(zhàn)者及其主要觀點
三、一個華文公共論壇的形成
第五章 文學生產(chǎn):不可忽略的第四種權(quán)力——傳媒功能
第一節(jié) 媒介策劃與傳播策略
一、大眾傳播的功能與社會影響
二、傳播制度的影響與媒介策劃的作用
第二節(jié) 新媒介的推波助瀾
一、新媒介形成的沖擊波
二、網(wǎng)絡媒介的推波助瀾
第六章 結(jié)論
第一節(jié) 龍應臺文化現(xiàn)象的啟示
一、龍應臺寫作的符號化特征
二、龍應臺文化現(xiàn)象的啟示
第二節(jié) 文學的終結(jié)與研究的開始
一、語境:后文學時代研究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
二、問題與方法:拓展龍應臺研究新視域
附錄1
附錄2
附錄3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隱藏了欲望與恐怖的夢鄉(xiāng):二十世紀西方的中國形象[J]. 周寧. 華文文學. 2008(03)
[2]數(shù)字媒介文學轉(zhuǎn)型及其學術(shù)理路[J]. 歐陽友權(quán).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5)
[3]知識分子的靈魂交響曲——從龍應臺現(xiàn)象解讀龍應臺的知識分子角色[J]. 唐冰炎. 華文文學. 2007(06)
[4]面對世紀末的焦慮——評龍應臺的雜文創(chuàng)作[J]. 王敏.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7(10)
[5]龍應臺創(chuàng)作中的西方文化因子[J]. 仇小梅. 文教資料. 2007(18)
[6]“胡美麗”的心路歷程——從《美麗的權(quán)利》和《孩子你慢慢來》看龍應臺的女性觀[J]. 唐冰炎. 時代文學(雙月版). 2007(03)
[7]沙灣徑二十五號[J]. 嚴飛. 書城. 2007(04)
[8]文學獨特審美場域與文學人口——與文學終結(jié)論者對話[J]. 童慶炳. 文藝爭鳴. 2005(03)
[9]文學研究:終結(jié)還是再生?——米勒文學研究“終結(jié)論”解讀[J]. 賴大仁. 學習與探索. 2005(03)
[10]置身于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的知識分子研究——許紀霖教授訪談[J]. 許紀霖,謝寶耿. 學術(shù)月刊. 2003(08)
博士論文
[1]試論中國臺灣自由主義譜系中的李敖[D]. 王剛.復旦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論龍應臺的思想世界[D]. 唐冰炎.汕頭大學 2007
[2]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影響下的龍應臺創(chuàng)作[D]. 毛林.湘潭大學 2007
[3]身份認同與話語重構(gòu)[D]. 鐘希明.福建師范大學 2006
[4]全球語境下知識分子的批判意識與使命感[D]. 許曄潔.南京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414993
【文章來源】: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shù)】:18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錄
緒論
一、本課題研究的出發(fā)點與目的
二、對本課題領(lǐng)域的學術(shù)史回顧
三、研究的主要問題及范圍
四、理論分析依據(jù)、研究設想、研究方法概述
五、預期的研究結(jié)果、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
第一章 作家身位:臺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譜系中的龍應臺
第一節(jié) 臺灣自由主義思想傳統(tǒng)與知識分子譜系
一、臺灣自由主義思想淵源與傳統(tǒng)
二、當代臺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譜系
第二節(jié) 龍應臺的文化身份與思想認同
一、生平經(jīng)歷與文化身份考察
二、對于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傳統(tǒng)的承襲
三、對于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認同
第二章 文學實踐:面對當下語境介入公共場域?qū)懽?上)
第一節(jié) 野火時期:點燃反威權(quán)的熊熊野火
一、"解嚴"前臺灣的社會語境
二、《野火集》的創(chuàng)作發(fā)表與題材聚焦
第二節(jié) 歐洲時期:跨域書寫與世紀末的歷史反思 #54-
一、20世紀末冷戰(zhàn)結(jié)束前后的國際語境
二、跨域書寫與文化身份認同
三、蘇東劇變現(xiàn)場考察與世紀末歷史反思
第三章 文學實踐:面對當下語境介入公共場域?qū)懽?下)
第一節(jié) 面對全球化和本土問題的雙重焦慮
一、21世紀初的全球化與民族文化認同語境
二、關(guān)于全球化與民族文化認同的思考
三、批判臺獨與"文化精神分裂癥"
第二節(jié) 呼吁香港脫離殖民尋求文化主體性
一、香港特殊的社會歷史形態(tài)
二、呼吁香港"去殖"與尋求自我身份認同
第四章 讀者反應:轟動效應與批評奇觀
第一節(jié) "野火現(xiàn)象"的轟動效應與批評奇觀
一、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與出版盛況
二、批評奇觀:攻擊謾罵與官方全力滅火
三、主要原因:時代的風云際會
第二節(jié) "上海男人事件"與"新加坡風波"的讀者反應
一、性別政治與文化差異的誤讀
二、個人價值與社會體制的沖突
第三節(jié) 野火再燃:21世紀初的文化大討論
一、"野火再燃"的盛況概述
二、回應與挑戰(zhàn)者及其主要觀點
三、一個華文公共論壇的形成
第五章 文學生產(chǎn):不可忽略的第四種權(quán)力——傳媒功能
第一節(jié) 媒介策劃與傳播策略
一、大眾傳播的功能與社會影響
二、傳播制度的影響與媒介策劃的作用
第二節(jié) 新媒介的推波助瀾
一、新媒介形成的沖擊波
二、網(wǎng)絡媒介的推波助瀾
第六章 結(jié)論
第一節(jié) 龍應臺文化現(xiàn)象的啟示
一、龍應臺寫作的符號化特征
二、龍應臺文化現(xiàn)象的啟示
第二節(jié) 文學的終結(jié)與研究的開始
一、語境:后文學時代研究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
二、問題與方法:拓展龍應臺研究新視域
附錄1
附錄2
附錄3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隱藏了欲望與恐怖的夢鄉(xiāng):二十世紀西方的中國形象[J]. 周寧. 華文文學. 2008(03)
[2]數(shù)字媒介文學轉(zhuǎn)型及其學術(shù)理路[J]. 歐陽友權(quán).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5)
[3]知識分子的靈魂交響曲——從龍應臺現(xiàn)象解讀龍應臺的知識分子角色[J]. 唐冰炎. 華文文學. 2007(06)
[4]面對世紀末的焦慮——評龍應臺的雜文創(chuàng)作[J]. 王敏.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7(10)
[5]龍應臺創(chuàng)作中的西方文化因子[J]. 仇小梅. 文教資料. 2007(18)
[6]“胡美麗”的心路歷程——從《美麗的權(quán)利》和《孩子你慢慢來》看龍應臺的女性觀[J]. 唐冰炎. 時代文學(雙月版). 2007(03)
[7]沙灣徑二十五號[J]. 嚴飛. 書城. 2007(04)
[8]文學獨特審美場域與文學人口——與文學終結(jié)論者對話[J]. 童慶炳. 文藝爭鳴. 2005(03)
[9]文學研究:終結(jié)還是再生?——米勒文學研究“終結(jié)論”解讀[J]. 賴大仁. 學習與探索. 2005(03)
[10]置身于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的知識分子研究——許紀霖教授訪談[J]. 許紀霖,謝寶耿. 學術(shù)月刊. 2003(08)
博士論文
[1]試論中國臺灣自由主義譜系中的李敖[D]. 王剛.復旦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論龍應臺的思想世界[D]. 唐冰炎.汕頭大學 2007
[2]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影響下的龍應臺創(chuàng)作[D]. 毛林.湘潭大學 2007
[3]身份認同與話語重構(gòu)[D]. 鐘希明.福建師范大學 2006
[4]全球語境下知識分子的批判意識與使命感[D]. 許曄潔.南京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4149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3414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