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英譯本敘事話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08 17:35
本文從敘事學理論出發(fā),在比較和分析《呼蘭河傳》(Tales of Hulan River)原本和譯本的基礎上,從時間、敘述模式和敘述聲音三方面探討了原作敘事話語在譯本中的保存與變遷,即譯本對原作的“忠實”與“反忠實”現(xiàn)象,試圖以此引起譯者對文學翻譯中的敘事話語及其傳譯策略的重視,為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本文依據(jù)的理論是敘事學中的敘事話語理論。敘事話語所涉范圍極廣,包括時間、敘述視角、敘述模式和敘述聲音等。本文主要從時間、敘述模式和敘述聲音三方面考察譯者對原作敘事話語的傳遞。在翻譯研究中,對時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對故事時間的重新安排;對敘述模式的探討主要關注“呈現(xiàn)”與“講述”兩種敘述模式在調節(jié)敘述距離、刻畫人物形象和情景描寫等方面的作用;對敘述聲音則主要集中在敘述聲音的傳遞和敘述者身份的構建上。 本文采用對比研究方法,以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呼蘭河傳》的英譯本為研究對象,蕭紅的原作為比較對象。通過從時間,敘述模式和敘述聲音三方面對原作和譯作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譯者對原作敘事話語的傳遞存在“忠實”與“反忠實”兩種不同的情況。之后,筆者采用判斷抽樣方法將兩類案例進行整理分類,并進行案例分析,比較其翻譯效果和實際意義,進而總結出相應的研究結論。 本文由五章組成。第一章闡明了研究的合理性、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指出研究方法并概括了文章的篇章結構。第二章梳理了原本與譯本的相關研究文獻,探討了《呼蘭河傳》的研究重點,并進一步指出應從敘事話語角度研究其獨特敘事特點在譯本中的傳遞。第三章探討敘事學理論在中外的發(fā)展,敘事話語與翻譯的關聯(lián)以及如何從時間、敘述模式和敘述聲音三個角度研究《呼蘭河傳》敘事話語的傳遞。第四章對比了原文和譯文,從時間和對話的敘述模式兩個角度探討了譯本對原本敘事話語的“忠實”傳譯;從敘述聲音和情景的敘述模式兩方面研究了譯本對原本敘事話語的“反忠實”現(xiàn)象。第五章概括了本研究的結論和意義,并指出了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研究發(fā)現(xiàn),原文的敘事話語在譯本中部分得以保存而部分則發(fā)生了變遷,即存在“忠實”和“反忠實”兩種不同的情況!爸覍崱敝饕w現(xiàn)在對時間的處理和對話的“呈現(xiàn)”上,“反忠實”則主要體現(xiàn)在對聲音的傳遞和對情境的“呈現(xiàn)”上!爸覍崱痹佻F(xiàn)原作敘事話語有助于中國文學作品和中國文化在異域的譯介,而對原作敘事話語的“反忠實”翻譯則造成了部分話語的失落。 盡管秉承客觀全面的科學態(tài)度,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本文為個案研究,研究結論僅適用于解釋葛浩文翻譯的《呼蘭河傳》英譯本;2)受熱內特關于敘事話語分類的影響,本文主要從時間、敘述模式和敘述聲音三方面展開研究,可能存在疏漏或不完善之處;3)本文主要進行文本分析,對其他諸如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因素未做太多的滲透。因此,研究者可以進一步從其他視角研究《呼蘭河傳》的英譯,也可繼續(xù)挖掘敘事話語的其他方面,以拓展與之相關的研究。 敘事話語是文學作品“文學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敘事話語的忠實傳遞對于再現(xiàn)原文的敘事特點、主題思想、文學形象和審美旨趣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譯者在進行文學翻譯時,應盡可能地給予敘事話語以更多的關注,力求“忠實”,進而再現(xiàn)原作的敘事話語特點和文學作品的“文學性”,而不應將原文敘事話語遮蔽或變形,導致“反忠實”情況的出現(xiàn)。因此,本次研究的成果對于中國文學作品的對外譯介具有一定的方法論上的啟示作用。
【學位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H315.9;I046
本文編號:2814445
【學位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H315.9;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于立影;;論《幼年》與《呼蘭河傳》中的故鄉(xiāng)與主題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2006年02期
2 王金城;詩學闡釋:文體風格與敘述策略——《呼蘭河傳》新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本文編號:28144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81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