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80后青春寫作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206.7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新亮;;“文革”小說中“文革”記憶的轉(zhuǎn)變[J];當代文壇;2011年04期
2 ;《當代散文作家文庫》征稿啟事[J];散文選刊;2011年07期
3 ;《當代散文作家文庫》征稿啟事[J];散文選刊;2011年08期
4 李庚瑤;;巴金《家》的詩學敘事與人性探微——癥候式解讀[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5 李雪梅;;救贖 超越 升華——杜光輝文學道路三部曲[J];山花;2011年16期
6 謝寧;;寫作技藝和靈感是可以傳授的[J];博覽群書;2011年07期
7 任曄;;論遲子建創(chuàng)作中的地域文化特色[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2期
8 程正民;;客觀展現(xiàn)一個完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談陳q手鞅嗟摹鍛鈾紀滓蛩夠穂J];俄羅斯文藝;2011年03期
9 賈利芳;張敏;;吸血鬼文學及其影視改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shù)刊);2011年06期
10 劉欣蕾;;驚險框架下的人性書寫——以《潛伏》為例談我的諜戰(zhàn)文學觀[J];青年文學家;2011年1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生或死:徘徊在文學會場上的幽靈[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6)[C];2007年
2 張炯;;新時期三十年文學的回顧與前瞻[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6)[C];2006年
3 張建鋒;;論左翼川籍作家創(chuàng)作的地域文化意蘊[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4 施戰(zhàn)軍;;《人民文學》六十年:編者的文心和史實[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1)[C];2010年
5 喬美麗;;論新時期的公安題材小說[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6 李紅秀;;當代重慶文學的地域性與全國性[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7 李軍;;穿越思想的隧道——讀石興澤《老舍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文化》[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3)[C];2006年
8 房日晰;;論李白詩的飄逸風格及其成因[A];李白學刊(第一輯)——紀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9 包永新;;“借彼物理,抒我心胸”——談文藝創(chuàng)作中作家的主觀能動作用[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C];1983年
10 陳秀娟;;一種語言的藝術(shù)——試論文學創(chuàng)作中審美距離的建構(gòu)[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肖軍 通訊員 周曉鵬 王繼云;首個縣級作家創(chuàng)作基地掛牌[N];湖南日報;2009年
2 記者 張富領(lǐng) 崔要剛;河南省召開第四次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會議[N];中華新聞報;2009年
3 孫莉;黑龍江省作協(xié)召開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交流會[N];文藝報;2009年
4 吳炯;“山西作家創(chuàng)作基地”在河曲縣揭碑[N];山西日報;2009年
5 張寶元;“山西作家創(chuàng)作基地”在河曲縣建立[N];忻州日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鄭麗虹 通訊員 唐成茂;深圳作家創(chuàng)作生態(tài)受全國關(guān)注[N];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
7 記者 周南焱;作家創(chuàng)作普遍嚴重脫離基層生活[N];北京日報;2010年
8 記者 李麗;2010年長春作家創(chuàng)作成果斐然[N];長春日報;2010年
9 河岸;山東省作協(xié)召開簽約作家創(chuàng)作成果評審會并頒發(fā)年度獎勵[N];文藝報;2011年
10 記者 胡勁松 通訊員 方千;樅陽浮山成“中國作家創(chuàng)作基地”[N];安徽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黃永福;從“儒學”到“現(xiàn)代”:越南的新文學/文化運動及其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化的關(guān)系[D];上海大學;2011年
2 李華;漢魏六朝宴飲文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樹林;蒙古族藏文文論體系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2年
4 趙義山;明散曲史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5 馮冠軍;堅守與超越[D];新疆大學;2006年
6 程紹華;中西現(xiàn)代作家創(chuàng)作的色彩觀照與讀者接受[D];吉林大學;2009年
7 馮曉艷;跨越時空的文學唱和[D];山東大學;2007年
8 謝維強;新時期知青小說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楊海云;赫魯曉夫時期文化“解凍”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娟;論80后青春寫作[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2 耿春明;當下文學生存狀態(tài)探索[D];齊齊哈爾大學;2012年
3 陳慶容;轉(zhuǎn)折時期的文學評獎與“經(jīng)典”建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丁丹丹;論不同媒介背景下慕容雪村的創(chuàng)作[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汪婷;傳媒視閾下的“80后”文學現(xiàn)象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6 賀瓊;魏晉南朝文學娛情觀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7 買合蘇提·色來木;論維吾爾文學的“熱碧亞—賽丁”現(xiàn)象[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 顏景陽;社會心理學視野中的中國人[D];南昌大學;2010年
9 王真;論金圣嘆的文學觀[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10 顏瑤;從80后作家創(chuàng)作看網(wǎng)絡(luò)文學生產(chǎn)方式[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6781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67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