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與京派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206.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林芳;論馮至前期創(chuàng)作的審美風格[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 曾鎮(zhèn)南;外國文學研究方法斷想——從馮至的《論歌德》談起[J];外國文學評論;1987年04期
3 藍棣之;論馮至詩的生命體驗[J];貴州社會科學;1992年08期
4 王澤龍;論馮至的《十四行集》[J];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06期
5 張?zhí)抑?存在之思:非永恒性及其魅力——從整體上讀解馮至的《十四行集》[J];名作欣賞;2001年06期
6 段虹;馮至哲理詩在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發(fā)展中的地位[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7 張曉琴;論馮至早期敘事詩的現(xiàn)代意義[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陳思和;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續(xù))[J];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04期
9 丹妤;行走的花朵——馮至、邵洵美詩《蛇》的讀解[J];詩探索;2004年Z2期
10 周棉;馮至詩歌的藝術風格[J];河北學刊;198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W·顧彬;張寬;衛(wèi)東;;路的哲學——論馮至的十四行詩[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榮光啟;;詩歌的中年——論屠岸詩歌與卞之琳、馮至的關系[A];屠岸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劉勇;;京派及地域文學的文化意義[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4 袁曉敏;袁琳;;三言兩語話父親——袁可嘉[A];袁可嘉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鄭敏;;屠岸的十四行詩[A];屠岸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段從學;;論《十四行集》對個人真實性的探索[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蔣洪新;;青山綠水,皆我故鄉(xiāng)——追思詩人翻譯家袁可嘉先生[A];袁可嘉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蘇品晶;;一顆虔誠的詩心——“綠原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綜述[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二輯)[C];2007年
9 張鳳;崔月萍;馬富麗;喬婷婷;;2007年新詩研究碩士、博士論文摘要[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五輯)[C];2008年
10 劉士杰;;走向現(xiàn)代、現(xiàn)實和浪漫的三結合——九葉詩人袁可嘉先生如是說[A];袁可嘉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建民;馮至先生題簽[N];中華讀書報;2011年
2 張維;馮至 在昆明的日子[N];云南日報;2002年
3 本報記者 劉永喜 通訊員 李冰;馮至立:社會和諧是我最大的心愿[N];開封日報;2010年
4 思思;“新京派文學”走進讀者視野[N];北京日報;2001年
5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王家新;“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N];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徐遲;記憶中的馮至[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7 記者 墨海;詩文昭日月 秋風懷故人[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8 嚴寶瑜;著名文學理論家——馮至[N];光明日報;2000年
9 馬俊江;京派文學的雙重地域[N];河北日報;2001年
10 北京大學 嚴寶瑜;懷念馮至嚴謹求真的治學精神[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貞顯;“新京派文學”與京味文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2 羅周;詩人馮至的創(chuàng)作歷程及其成就[D];復旦大學;2007年
3 王f ;面對失落的文明——論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型中的人文主義傾向[D];山東大學;2009年
4 王天紅;中國現(xiàn)代新詩理論與外來影響[D];吉林大學;2011年
5 田文兵;民族文化重構與回歸精神家園[D];蘭州大學;2010年
6 段凌宇;現(xiàn)代中國的邊地想象[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7 閆翠靜;席勒的美學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石健;靳以綜論[D];吉林大學;2011年
9 許心宏;文學地圖上的城市與鄉(xiāng)村[D];浙江大學;2010年
10 顧金春;1928-1937年中國現(xiàn)代作家群落現(xiàn)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愛華;馮至與京派[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璞;論馮至早期詩歌的“追尋”主題[D];河南大學;2012年
3 肖麗華;論歌德對四十年代馮至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4 盧婕;坎坷的浪漫[D];蘇州大學;2011年
5 曾明輝;“存在”的詩意呈現(xiàn)[D];湖南科技大學;2012年
6 譚昊;京派小說的民族化、地域化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2年
7 張志孟;論1945-1949年京派文學的重建、式微與終結[D];山東大學;2011年
8 裴雙;渾然一體的哲理藝術世界[D];汕頭大學;2011年
9 吳武洲;從幽婉的情思到哲學的冥想[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10 徐江濤;現(xiàn)代詩形中的現(xiàn)代情緒:馮至式的孤獨[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6284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628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