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文化發(fā)展的早期,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產(chǎn)生了有關語言問題的思考,這些思考對于中西思想文化的走向、特征等都發(fā)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末年,有關語言問題的討論曾經(jīng)是很普遍而突出的現(xiàn)象,當時圍繞言意關系所進行的討論更是對中國古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評鑒產(chǎn)生了極深遠的影響,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均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理解。 言意問題自從于先秦時期提出之后,在漢代及至魏晉玄學“言意之辯”中,有關的探討可以說都是對先秦諸子在這個問題上思考的某種繼承與發(fā)展。南北朝之后直至近代,言意關系不再是眾人爭論的焦點了。如果說在唐前,先秦時期是言意關系問題的萌芽期,兩漢和魏晉是先秦諸子言意觀的發(fā)展和完善期的話,那么也正是經(jīng)過了如此漫長的思辨之后,中國文學“意在言外”的特質(zhì)才最終在唐前得以基本成形。唐代成為舉世聞名的詩之王國實際上也是與前人在言意觀上的探討分不開的。 言、意這一對范疇從先秦一路走來,中國的先賢們通過對言意兩方面的追索,對言意關系的探討貫穿了文學、美學的創(chuàng)造論、方法論、鑒賞論等諸多范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言意觀發(fā)展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中國文學的獨特內(nèi)質(zhì)。 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有: 第一章:言意觀之根源篇。從政治經(jīng)濟、思想基礎、名實之爭和漢語漢字的發(fā)展四個方面探討春秋戰(zhàn)國之際出現(xiàn)言意問題探討的原因。 第二章:言意觀之發(fā)生篇。在梳理儒、道、墨、法、名各家言意觀的同時,總結諸子言意觀的內(nèi)容及特征,分析諸子言意觀的影響。 第三章:言意觀之發(fā)展篇。探討在漢代“獨尊儒術”的大一統(tǒng)背景下,代表性言意觀對先秦言意觀的發(fā)展及其在主流文學體式漢賦中的表現(xiàn)。 第四章:言意觀之完善篇。在魏晉玄學“言意之辯”的大背景下,分析以“得意忘言”、“得象忘言”為主旨的王弼言意觀對文學理論及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 余論:言意觀之比較篇。通過對中西方言意觀的比較,更進一步地認識從先秦形成發(fā)展而來的中國言意觀的特點及其對唐前文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的影響。 中國古代言意論,在經(jīng)歷了困惑與探索階段之后,進入到它燦爛的收獲期,形成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所不同的特色,也完成了它自身理論形態(tài)與理論價值的構建。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20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茂民;“言意之辨”從哲學和玄學向詩學的轉換——論劉勰的言意觀[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黃奕霖;先秦的“言意之辯”[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刁生虎;;隱喻與比興——以《詩經(jīng)》為中心的探尋[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修倜;“有言”之象與“無言”之美——“有無相生”論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5 張黔;中西語言觀的差異與審美境界的生成[J];江海學刊;2001年04期
6 陳波;言意之辯:詮釋與評論[J];江海學刊;2005年03期
7 徐文英;論“言意之辨”對六朝文論的影響[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8 向天淵;立象盡意:中國傳統(tǒng)詩學中“言”的淡化與遮蔽[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陳麗平;;“諷諫”論遮蔽下的漢賦存在[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周俊玲;;論陶淵明詩鳥意象的藝術特色[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孟慶麗;試論先秦時期中國古代言意觀的建構和“言意之辨”的濫觴[D];蘇州大學;2002年
2 張家梅;言意之辯與中國美學[D];暨南大學;2003年
3 范愛賢;漢語言隱喻特質(zhì)[D];山東大學;2005年
4 劉魏榮;《公孫龍子》的語言邏輯和本體論思想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0年
,
本文編號:
25957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59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