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特性的凸顯與人文精神的復歸——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反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正龍;;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多重內涵、當代發(fā)展及面臨的挑戰(zhàn)[J];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07期
2 季水河;走向多重資源整合——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資源整合[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4年05期
3 趙凱;;高校馬列文論教學淺議[J];理論建設;2009年03期
4 董學文;李志宏;;“泛意識形態(tài)化”傾向與當前文藝實踐[J];求是;2007年02期
5 支宇;后現(xiàn)代主義境遇中的藝術生產[J];社會科學研究;1996年02期
6 吳炫;中國當代文學觀局限分析(下)[J];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02期
7 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J];文學評論;1985年06期
8 楊春時;;論文藝的充分主體性和超越性——兼評《文藝學方法論問題》[J];文學評論;1986年04期
9 錢中文;;對文學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考論”的考論[J];文藝研究;2007年02期
10 趙凱;;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中人學理念的當代意義[J];文藝研究;2009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長中;走在漂泊的途中——中國新時期文學現(xiàn)代性的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2 趙凱;;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進程和理論成果[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何換生;論先鋒文學與人道主義[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劉淮南;;從“自律”、“他律”看“文學是意識形態(tài)”及其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翟泰豐;觀念與物質——評董學文的《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論》[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蓋生;創(chuàng)新的誤識與突圍的努力——對當下《文學原理》教材取樣分析[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劉謙;“馬列文論”當代形態(tài)芻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8 黎運漢;;漢言語風格成因的文化機制[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9 涂途;;蔡儀美學觀的啟示[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朱獻貞;;否定還是應該繼承?——關于1980年代文學的啟蒙精神[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光煒;;一個被重構的“西方”——從“現(xiàn)代西方學術文庫”看八十年代的知識范式[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楊慶祥;;“主體論”與“新時期文學”的建構[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3 黃平;;“文本”與“人”的歧途——“新批評”與八十年代“文學本體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4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6 何浩;;文學自主性30年及其與文化研究的論爭——孤獨者與道德公民的形象書寫[A];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文學與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董學文;;文學本質界說:曲折的跋涉歷程——以自我理論反思為線索[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8 劉淮南;;文學是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9 陳誠;;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的理論設想與建構[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10 李心峰;;新時期藝術生產論及其理論意義[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佳;新時期以來文學審美論的嬗變及其反思[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賈雪霞;“私人化寫作”現(xiàn)象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鄧科超;新理性精神文學論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許麗;論新時期我國社會歷史批評的轉型[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強向麗;論新時期政治抒情詩[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田宇;主體性建構寫作初探[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春陽;語文想象閱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金磊;論賈平凹散文的主體意識[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黨叢叢;哈貝馬斯主體間性視角下譯者主體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羅建維;中國新世紀啟蒙文學轉型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董學文;文學本質界說考論——以“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為中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嵇山;;論“敵對”[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6年00期
3 董學文;馬建輝;;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獻疑[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年01期
4 毛星;;意識形態(tài)[J];文學評論;1986年05期
5 董學文;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論綱[J];文藝研究;1988年02期
6 王元驤;;我對“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理解[J];文藝研究;2006年08期
7 陳學明;中國新哲學的構建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8 韓東暉;從西方哲學研究看中哲、西哲、馬哲的學術范式對話[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9 彭永捷;中哲、西哲、馬哲互動與建立中國新哲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紅旗;;理論何為?——從“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論爭說起[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吳子林;;批評何為?學術何為?——兼論“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J];藝術百家;2007年01期
3 許嬌娜;;審美意識形態(tài):走出文學本質論——對“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爭的反思[J];文藝爭鳴;2008年03期
4 萬娜;;“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學術研討會”綜述[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王曉崗;;也說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趙牧;;“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對“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爭的考察[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7 凌晨;;“審美意識形態(tài)”中的歷史問題分析[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王元驤;;談“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理論建構——以我的《文學原理》(2007年版)為個案[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7年12期
9 童慶炳;;文學本質觀和我們的問題意識[J];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10 李志宏;;“審美意識”加“形態(tài)”的理論實質——評“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邏輯起點”的邏輯[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7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李心峰;;新時期藝術生產論及其理論意義[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2 胡鵬林;;文學作為社會意識形式中的審美話語方式[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3 韓慶祥;鄒詩鵬;;人學何以成為當代哲學的主題形態(tài)?[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三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王勤;;哲學視界的轉換與當代人學研究的深化[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首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5 陸貴山;;文學研究的綜合與創(chuàng)新[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何志鈞;;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從西方到中國[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7 鄒廣文;;當代人學研究的人文視野[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首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8 陳誠;;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的理論設想與建構[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蒙麗靜;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蘊涵張力與平衡[N];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劉茜;解決新問題 創(chuàng)造新境界[N];中國文化報;2008年
3 邢建昌;理論講述的科學性問題[N];文藝報;2009年
4 記者 劉茜;專家研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fā)展[N];中國文化報;2008年
5 趙敏俐;古代歌詩的藝術“生產”[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6 張晶;新文學史景觀的生動展現(xiàn)[N];光明日報;2006年
7 童慶炳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童慶炳:文學理論的中國話語從哪里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丁國旗;回顧過去 建構未來[N];文藝報;2009年
9 周振堂;樹立平等師生關系理念[N];吉林日報;2007年
10 梁勝明;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文藝研究[N];咸陽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于云;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人文精神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2 曾水兵;從單向性到整體性:人學觀轉變與現(xiàn)代教育路向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南志剛;敘述的狂歡與審美的變異[D];蘇州大學;2005年
4 楊玉輝;道教人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1年
5 李彥龍;哲學視野中的生態(tài)經濟[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6 李自雄;文學本質觀:歷史審視與當代重建[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包興星;本雅明藝術生產論對中國文學理論的影響[D];內蒙古大學;2010年
2 劉先進;人本主義與以人為本社會的建構[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3 楊娟;在探索中前進[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4 郭富平;1990年代以來文學本質界說范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5 侯平川;“中馬”文論概念體系的形成與“蘇馬”文論淵源[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6 王素珍;馬爾庫塞人學觀探析[D];西南大學;2007年
7 周皓;馬克思人學觀的重新解讀——人的矛盾性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8 岳長紅;科技時代的人學向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儲歡;周作人與道家思想[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何艷萍;試論貝克爾的人學觀[D];鄭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567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55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