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意境”的并存與交融——“意境”現(xiàn)代意義生成的歷史考察
[Abstract]:Modern times is the key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meaning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s a result of the input of western learning, "artistic conception" has appeared a new form of use-the "meaning" of western learning. After reintegrating into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native literary theory, this kind of "artistic conception", which is transformed from western learning, has become the so-called "artistic conception" in modern literary theory, which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ris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o the core category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even aesthetics. Howev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theor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lso play a key role. This is not only because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since the Qing Dynasty already has this possibility.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China's own cultural tradition (lyric tradition) provides the necessary living ground for the ris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o the core category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even aesthetics. Therefo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meaning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direct result of the collision and interse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s.
【作者單位】: 許昌學院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留學生與晚清文學轉(zhuǎn)型”(項目號:11YJC75103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蔣寅;;原始與會通:“意境”概念的古與今——兼論王國維對“意境”的曲解[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永勝;戊戌后康梁謀刺慈禧太后新考——以梁鐵君案為中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2 鄭園;東坡詠物詞的開創(chuàng)之功及其價值[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張昭軍;曾國藩理學思想探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黃麗珍;善變的矜奇之作——析黃遵憲的新派詩[J];濱州師專學報;2002年01期
5 周期政;玄佛合流和陶淵明的空幻感[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4期
6 曾祥云;“名學”辨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7 劉茹斐;文化語境中的中西月意象[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08期
8 陳永標;論戊戌維新與近代人文精神及文學感悟[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9 范伯群;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建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界碑[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劉建萍;林旭《晚翠軒詩集》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史革新;;嚴復與中國近代文化[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2 李長林;;歐洲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3 史革新;;晚清理學經(jīng)世思潮略議[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shù)研究方法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洪慶福;神秘主義文化視域中的中西詩學本質(zhì)“合一”論[D];蘇州大學;2003年
3 詹志和;佛陀與維納斯之約——近代佛學與近代美學關(guān)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楊天保;王安石學術(shù)史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5 劉冰冰;在古典與現(xiàn)代性之間[D];山東大學;2003年
6 趙彬;掙脫文字夢魘后的舞蹈與歌唱[D];吉林大學;2005年
7 陳雄飛;從歸責與負責論共犯責任[D];吉林大學;2005年
8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D];復旦大學;2005年
9 劉邦凡;中國邏輯與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D];南開大學;2004年
10 佘正松;中國邊塞詩史論(先秦至隋唐)[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青;論湯顯祖詩歌的主情特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馬金華;論康有為的科學思想[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高雷;論漢詩英譯的目的性視角[D];廣西大學;2003年
4 邢斌;“異鄉(xiāng)”母題與“元歷史”想象——論馮至現(xiàn)代期的創(chuàng)作[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何華;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6 趙捧蓮;清末民初美育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黃玲;論近代中國的海外修學旅游[D];湘潭大學;2003年
8 李明;從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角度看中國古詩英譯中模糊美的再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沈Y,
本文編號:23187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318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