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文法”、“修辭”的歷史關聯(lián)與現(xiàn)代學科界定

發(fā)布時間:2018-10-09 17:47
【摘要】:古代文法學即文章藝術論,不僅包括字句篇章的鍛煉安排藝術,還包括藝術淵源論、接受論以及意境論、格調論、風神論等內容。經(jīng)過朱熹、陳殭等人及明清眾多文派的推動,文法學逐漸形成了以修辭為基礎的理論體系,與文體學一起成為古代文章學的主體。由于文法學有關字句篇章之法的內容與現(xiàn)代修辭學重合,"格調"、"意境"、"風神"等形而上層面的內容又與現(xiàn)代語境中的古代文論與文學批評重合,導致文法學在現(xiàn)代學科分類中沒有自身獨立地位的現(xiàn)狀。
[Abstract]:Ancient grammar is the art of articles, which includes not only the art of exercising and arranging the text of words and sentences, but also the theories of artistic origin, acceptanc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style and spirit, and so 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Zhu Xi, Chen Jiang and many literary schoo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rammatical science gradually formed a theoretical system based on rhetoric and became the main body of ancient literary studies together with stylistics. Since the contents of grammar and modern rhetoric coincide with those of modern rhetoric, the metaphysical content of "styl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wind spirit" coincide with th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in modern context. As a result, grammar does not have its own independent statu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dern disciplines.
【作者單位】: 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
【基金】:蘇州科技學院人文社科項目“宋代儒學發(fā)展與文章學的建立”(XKR201204)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祝尚書;;論宋元時期的文章學[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向[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姚徽;論朱熹《論語集注》的特點及貢獻[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3 李鳳鳴,王為東;皇權政治與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4 李梅訓;簡論歐陽修《詩本義》對《毛傳》、《鄭箋》的批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肖建新;;宋代的監(jiān)察機制[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6 潘嘯龍;《九歌·山鬼》研究辨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7 汪大白;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的重大歷史轉折──朱熹“以《詩》言《詩》”說申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郭淑新;朱子、陽明圣人觀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潘嘯龍;詩、騷"詩學思想四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方漢文;中國傳統(tǒng)考據(jù)學與西方闡釋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吳懷棋;;太極文化與和諧思維[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3 黃侯興;;略談《讀隨園詩話札記》[A];郭沫若研究第三輯[C];1987年

4 高建立;;閩學與佛學之關系研究——以朱熹哲學思想為中心[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朱承;;朱熹格物學說的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韓東屏;潘紅霞;;朱熹理欲觀新釋[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周天慶;徐朝旭;;靜、虛工夫與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學蔡清為例[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高建立;;從心性論看朱熹對佛學思想的吸收與融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張鳴華;;屈原的價值觀及其必然的命運[A];中國楚辭學(第六輯)——2000年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0年

10 姚小鷗;;《楚辭·九歌》“與佳期兮夕張”解[A];中國楚辭學(第一輯)——2002年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宏波;先秦玉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2 朱紅;唐代節(jié)日民俗與文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王芳恒;馮友蘭社會文化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4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生良;《莊子》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傅新營;宋代格韻說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7 胡忠雄;正其誼以謀其利[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證[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剛;學與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汪祚民;《詩經(jīng)》文學闡釋史(先秦—隋唐)[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毛明;魏晉玄學“自然”概念的美學解讀[D];四川師范大學;2003年

2 張悅;詩與思之和諧交融——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意象思維[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戴和冰;《漢書·藝文志》至《宋史·藝文志》易類書目研究[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01年

4 張青;論湯顯祖詩歌的主情特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董煜宇;朱熹科學思想管窺[D];鄭州大學;2001年

6 陳穎;宋代動量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7 周莉;論個體價值觀的培養(yǎng)[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8 劉湘蘭;崇高·優(yōu)美·滑稽[D];湘潭大學;2002年

9 米永盈;《九歌》音樂特色之文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吳忠華;敬德與敬業(yè)精神建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祝尚書;南宋古文評點緣起發(fā)覆——兼論古文評點的文章學意義[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祝尚書;論宋代科舉時文的程式化[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晴;;感受力的社會學和修辭學 對“復感·動觀”2011年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的策展思考[J];美苑;2011年03期

2 張晴;;感受力的社會學和修辭學——對“復感·動觀”二○一一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的策展思考[J];榮寶齋;2011年06期

3 張浩達;;視覺修辭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詩性作用[J];雕塑;2011年03期

4 李亞旭;;亞里斯多德《詩學》中的比較思維——一種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前史的考察[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趙正陽;郭曉;;藝術語言研究——藝術研究的一個全新維度[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趙惠霞;;東西方藝術隱喻本質觀論略[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盧衛(wèi)中;劉玉華;;試析概念轉喻在小說敘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蔣紅艷;徐曉杰;;修辭性敘事理論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駱冬青;《文藝之敵》自序[N];文藝報;2006年

2 鮑永玲 德國柏林理工大學博士生;一種培植性的詮釋經(jīng)典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吳文安;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效果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2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特征修辭論[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金慧敏;“嚴肅的游戲”[D];鄭州大學;2006年

2 王委艷;修辭敘事學研究初探[D];蘭州大學;2007年

3 李慧;“敘事作為修辭”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朱海;亞里士多德喜劇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葉磊蕾;象征:作為中介的命運[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郭華;論反諷模態(tài)[D];湖南科技大學;2007年

7 曹麗英;論詩歌隱喻的特點、分類及功能[D];湘潭大學;2005年

8 佘藝;基于意向管轄多重整合論(IMT)的漢語人體謎語創(chuàng)作機制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9 王正中;文學元敘述研究[D];溫州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226020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26020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811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