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對中外小說藝術的比較研究
[Abstract]:As the most famous translator in modern China, Lin Shu has also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omparative studies. His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novels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objects of description and artistic techniques; he also compares his own novels with those of western ones, especially his "foreign comparison", that is, the comparison of novels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a great development to compare this research method.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分類號】:I106.4;I0-0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萬萍;;華中抗日根據(jù)地報刊簡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2 陳育德;靈心妙悟 感而遂通──論藝術通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3 潘務正;;“桐城謬種”考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劉燦華;;吏治腐敗與南京國民黨政權的敗亡[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何艷;;科學發(fā)展觀現(xiàn)實化的制度功能[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王冬杰;劉杰輝;;“林譯小說”中的贊助人因素初探[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高盛源;余波;;大革命時期黨對農(nóng)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啟示[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9期
8 谷瑩;;悲劇美在大眾文化下的處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9 趙永倫;;十九世紀中期俄國的黑海海峽政策[J];安順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10 李儀;;土地產(chǎn)權與憲政共和——英國憲政制度形成的產(chǎn)權視角[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郝建臻;;中國高校反腐機制建設芻議[A];北京教育紀檢監(jiān)察工作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郝建臻;;中國高校反腐機制建設芻議[A];高等學校紀檢監(jiān)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3 仰海峰;;形而上學的解構與面向未來的承諾:德里達解讀馬克思[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4 董學文;;文學本質(zhì)界說:曲折的跋涉歷程——以自我理論反思為線索[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5 戴生岐;;新時期30年中國人社會價值觀之變遷[A];價值哲學發(fā)展論[C];2008年
6 謝圣遠;;西方經(jīng)濟轉型過程中的社會保障制度研究[A];2004年中國經(jīng)濟特區(qū)論壇: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的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黃毅峰;;再論政府能力及其提升的路徑選擇——由轉型期中國政府能力“怪像”現(xiàn)狀引發(fā)的思考[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崔朝棟;;生產(chǎn)關系兩重性理論與馬克思經(jīng)濟危機根源理論的創(chuàng)新[A];全國高等財經(jīng)院!顿Y本論》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第27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鄧紹根;;報紙批評→輿論監(jiān)督→新聞輿論監(jiān)督——從《人民日報》看新中國輿論監(jiān)督的歷史變遷[A];新聞學論集(第25輯)[C];2010年
10 江必新;邵長茂;;社會自組織管理的司法應對——兼論行政法的第三形態(tài)[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3 趙淑輝;當代中國交往理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呂曉萍;我國以工促農(nóng)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羅國亮;災害應對與中國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鄢奮;中國農(nóng)村公共產(chǎn)品供給問題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正;中國工業(yè)化歷史經(jīng)驗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9 肖曼瓊;翻譯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彥堂;民主革命時期黨的新聞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杰;尤金·奧尼爾的精神生態(tài)意識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潘雙華;基于兩型社會的科技創(chuàng)新價值取向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騰國立;解構主義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啟示[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郭倩倩;產(chǎn)業(yè)結構轉型中的江蘇省服務業(yè)與制造業(yè)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研究[D];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5 郭文飛;淺議社會主義語境中的主體意識[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徐靜怡;林紓翻譯研究的釋義學新解[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武紅旗;克里米亞戰(zhàn)爭前歐洲列強的外交博弈[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莊小珊;明清福建曲家考[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文文;二十世紀初中國兒童觀與兒童文學觀念發(fā)展進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繆赤彤;網(wǎng)絡交往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尚文鵬;論林紓“誤譯”的根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0年06期
2 朱伊革;從文化學派翻譯觀比較林紓和龐德的譯介活動[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黃tb;;林譯狄更斯小說及其影響[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年07期
4 鄭成利;;從圖里翻譯規(guī)范論看林譯小說《塊肉余生述》[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年09期
5 廖華;;從接受美學看“林譯小說”[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黃tb;;從林譯狄更斯小說看林紓的翻譯理論[J];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7 羅秀英;;論林譯《撒克遜劫后英雄略》中的文化改寫[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張麗君;;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看林紓翻譯文本的選擇[J];青年文學家;2011年14期
9 劉介民;比較文學研究芻議[J];社會科學輯刊;1983年01期
10 劉波;關于比較文學性質(zhì)的思考[J];文史哲;198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志忠;;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評《?思{與莫言比較研究》[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2 吳慧堅;;翻譯的價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開展——從本雅明的翻譯觀看莎士比亞作品漢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紹平;;比較文學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黃粉保;;論《金瓶梅》轉譯本的“傳真”與“失真”[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金百林;;試論《易經(jīng)》英譯本對數(shù)字的譯法[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玨;;郭沫若早期劇作與愛爾蘭近代劇之比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輯[C];1986年
7 張若蘭;劉筱華;秦舒;;《楚辭·少司命》英譯比較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8 張宏;;《巴黎圣母院》與《盲戀》藝術手法之比照[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樺榕;;新聞攝影與報告文學的比較研究[A];1985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85年
10 馮穎欽;;漢英重疊詩法比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玲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林譯的認同錯位與文化調(diào)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樊振輝;中國油畫收藏和投資價值何在?[N];中國證券報;2007年
3 張鐵夫;比較文學研究的新收獲[N];文藝報;2006年
4 鄧艮;跨文化閱讀:拋開概念的積木[N];中華讀書報;2006年
5 路艷霞;60位畫家妙筆繪京郊山水情韻[N];北京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王宏宇;跨文化文學理論研究的積極探索[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7 陳仲庚;鄧楠與《全球化語境下民族文化身份認同》[N];文藝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劉雪明;“翻譯不是跨欄,,絕非越快越好”[N];烏魯木齊晚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云菲;創(chuàng)作與酬作的博弈[N];中國藝術報;2011年
10 韓宇宏;文學批評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在照;越南漢詩與中國古典詩歌之比較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2 劉宏照;林紓小說翻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麗華;林紓翻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4 林元彪;文章學視野下的林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陳立華;用戲劇感知生命[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俊虎;夢想在泥濘中放飛:自由·自覺·自卑·自毀[D];蘭州大學;2008年
7 朱源;李漁與德萊頓戲劇理論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8 郭楊;林譯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9 朱賓忠;?思{與莫言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10 黃篤;意大利“貧窮藝術”與日本“物派”比較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永玲;從巴黎到中國[D];蘇州大學;2008年
2 金京哲;川端康成與穆時英—新感覺派小說特征比較[D];延邊大學;2005年
3 楊彥玲;?思{和白先勇小說中的時間意識比較[D];鄭州大學;2006年
4 河紅聯(lián);中韓象征主義詩人李金發(fā)、黃錫禹之比較[D];延邊大學;2006年
5 陳韶利;施蟄存小說與日本新感覺派小說之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朱雪琴;虹影與三島由紀夫比較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7 黃佩琦;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8 王紅梅;池莉與梁貴子小說中“煩惱”主題之比較[D];延邊大學;2005年
9 安太順;中朝土地改革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比較[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7年
10 李彥紅;牛郎織女傳說在韓國的傳承和變異情況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2440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24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