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文化的話語邏輯與權力關系——當今文學研究的語境問題
[Abstract]:Although image discourse regards image as the center of expression, it does not exclude words. Similar to text discourse, image discourse also has grammar in expression,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specification and logic of image information expression. Similar to literal rhetoric, image discourse also has rhetorical features,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are expressed in a metaphorical way, 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images. Image culture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text culture, from the creation of writers, the publication of works to readers' read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critics, the image culture is exerting influence.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0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全田;禪思與詩思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2 李震;;刑罰輕緩化的正當性根據(jù)[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王敏;;解構主義誤讀理論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黃穎;;文學形態(tài)與媒介變革——對網(wǎng)絡文學的檢視與評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李慶林;;論傳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對象和方法[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張群;;論“音樂形象”的確定性、可塑性、隨意性[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7 朱軍;論大眾傳播時代的兩類文化英雄[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聞娛;本雅明技術復制藝術理論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文麗;;一場視覺狂歡的夜宴——淺析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中的廣告話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林美宇;;兼為訊息與媒介的網(wǎng)絡銳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寧;;全球化語境與中國古典美術芻議[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背景下藝術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子舟;;論圖書館學的相關學科[A];第四次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曹書樂;;新聞集團進入中國媒介市場行為研究[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4 李明偉;;“傳播技術決定論”辨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5 鄭志勇;;網(wǎng)絡社會群體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6 肖云帆;;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民主與媒介素養(yǎng)——基于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組媒介觀與方法論的思考[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7 徐瑾;;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上海高校媒介素養(yǎng)調(diào)查報告[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8 洪艷;;審美與媒介——影象媒介下的詩意生存[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9 李翔;;電視體驗化傳播——從節(jié)目形態(tài)到社會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林鐵;;媒介知識分子:公共性與議程設置[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業(yè)的形態(tài)呈現(xiàn)與成因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4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龔茂富;青城派武術生存現(xiàn)狀及傳播方式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6 孟欣欣;大眾文化視野下現(xiàn)代體育的視覺化生存[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7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xiàn)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娟;中國媒介生產(chǎn)融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月;新世紀媒介場中的文學生產(chǎn)[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吳芳;西方男性學者視角下的女性主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惠;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jié)目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吉瑞;魯迅與《河南》[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余國靜;從盧廣作品看紀實影像特性[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5 吳演麗;論尼爾·波茲曼的電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6 韓韜;網(wǎng)絡電視的傳播優(yōu)勢與發(fā)展路徑[D];湘潭大學;2010年
7 席志武;雅克·德里達解構符號學與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曹燕寧;新媒體環(huán)境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9 林燕;影像·擬像·視像[D];暨南大學;2010年
10 馬曉寧;中國微博客價值與發(fā)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濤;;“語-圖互文”與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興起——關于圖像與文學關系的一種解讀[J];東方論壇;2010年02期
2 龔奎林;;尋找文學與歷史對話的場域——試論1949—1966年的文藝報刊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06期
3 韓書堂;文學研究的文化模式的形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4 王先育;論語境的范圍和作用[J];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5 韓書堂,蔣秀麗;從文學研究到文化研究——略論文學研究模式的演變[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6 石群山;;后經(jīng)典敘事學的接受轉向[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陳偉華;文學研究中的圖文互文法[J];學術研究;2004年05期
8 韋永明;;圖像的轉換——略談圖像文化對當代油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J];藝術探索;2006年03期
9 呂修峰;;圖像對架上繪畫影響芻議[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凌德祥;論語境與語言的表達[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穗萍;吳巖;陳煊之;;語境及常識性知識對代詞指認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史瑞萍;白學軍;;語境和動詞在主題角色指派中的作用的實驗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戴木才;;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語境與人格轉型[A];社會轉型與價值觀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0年
4 陳安玲;;語篇構建的三元互動模式[A];2003年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年會交流論文文集[C];2003年
5 孫盛濤;;詹姆遜與李澤厚: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個案比較[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馮毓云;羅振亞;;拓開北疆文學研究新領地——《龍江特色作家研究叢書》總序[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7 陳映;;新聞客觀性:語境、進路與未來[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高軍;;語用預設及其翻譯策略[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孫延;;學習型社會語境下的博物館設計[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10 ;后記[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8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崔修建;深情凝眸中的獨識卓見[N];文藝報;2007年
2 石一寧;“新世紀文學研究”漸成氣候[N];文藝報;2006年
3 李利芳 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日益迫切的兒童文學研究[N];文學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趙晉華;學者聲音:文學研究與出版缺什么[N];中華讀書報;2001年
5 劉再華;一部船山文學研究的力作[N];文藝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胡兆燕;文學,,到底在怎樣活著[N];中國財經(jīng)報;2004年
7 王逢振;文化視野中的文學研究[N];光明日報;2007年
8 劉宏志;城市文學研究的新收獲[N];文藝報;2008年
9 何鏗;唐文學研究集大成之作[N];中華讀書報;2004年
10 汪介之;探索培養(yǎng)研究型人才之路的積極嘗試[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旭;中國新時期文學理論言說者的身份認同[D];山東大學;2008年
2 芮宏明;錢穆文學研究述略[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玄宗女貴蓮(釋慧蓮);東晉佛教思想與文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馬世年;《韓非子 》的成書及其文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鐘書林;《后漢書》文學論稿[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刁生虎;生命哲思與詩意言說[D];復旦大學;2005年
7 安軍;科學隱喻的元理論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8 李朝軍;宋代晁氏家族文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9 曹海軍;文本與語境:羅爾斯正義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李海平;論意義的語境基礎[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永民;90年代中國文化批評[D];南昌大學;2005年
2 李娜;從文學是什么到文學性是什么[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楊磊;語境和英漢翻譯[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任秋蘭;中國教育背景下的語境與外語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馬建俊;論語境與語義推導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黃強;外交委婉語的語用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羅瑩;從序列模式看語境在口譯中的作用[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8 仇如慧;語境的層級性對翻譯的影響和作用[D];廣西大學;2003年
9 馬冰;語域理論對翻譯質量評估及英漢翻譯教學的價值[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5年
10 吳辰賓;貨幣中性問題[D];蘇州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193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11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