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發(fā)生與影響
本文選題: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 語言學轉(zhuǎn)向 ; 參考:《青海社會科學》2015年01期
【摘要】: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只有經(jīng)歷了20世紀80、90年代之交的諸多社會文化歷史事件之后,知識精英的文化觀念發(fā)生了較大的變故,宏大敘事歸于了沉寂,故有的激情和理想逐漸降落在了學術場域之中,此時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切實發(fā)生才有了可能。就此而言,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發(fā)生是在20世紀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甫一發(fā)生,就推動了當代文學理論與批評的語言學轉(zhuǎn)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表征了文學理論與批評已然不是文學的理論與批評,而毋寧說是一種與文學性有關的文化政治活動。
[Abstract]:Although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has already appeared in the 1980s, but only after many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ical events at the turn of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cultural concept of the intellectual elite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The grand narration is silent, so some passions and ideals gradually fall into the academic field, and then it is possible for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o take place. In this regard,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occurred in the 1990 s.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has promoted the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represents that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is no longer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rather than 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activity related to literature.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當代形態(tài)文藝學研究中心;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201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江西師范大學當代形態(tài)文藝學研究中心招標項目(JD1376) 江西社科規(guī)劃2013年度課題(13WX24) 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度科研計劃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帆;;中國的女權主義文學到底能夠走多遠?![J];長城;2001年03期
2 孫紹先;女權主義[J];外國文學;2004年05期
3 李濤;女權主義文學批評的20年歷程[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4 孟鑫;國內(nèi)學者對西方女權主義七個流派的評介[J];教學與研究;2001年03期
5 白勁鵬;;論女權主義批評應該緩行[J];求是學刊;2007年01期
6 王光明;女性文學:告別1995──中國第三階段的女性主義文學[J];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06期
7 曾艷兵;女權主義與中國女性意識[J];臺州師專學報;1997年01期
8 肖明華;;身份政治·后結(jié)構性·學科體制化——19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發(fā)生及問題[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9 張曉全;第一屆“婦女與文學”國際研討會綜述[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5年05期
10 張抗抗 ,劉慧英;關于“女性文學”的對話[J];文藝評論;1990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賀詩澤;;軀體:新的詩歌話語建構——新時期女性主義詩歌的性別突圍[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2 黃燕;;男權社會的別傳——畢飛宇“女性敘事文學”的另類解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3 張英雪;;英國資本主義的崛起與女性意識覺醒之關聯(lián)——重讀《簡·愛》[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4 孫邦金,申定寶;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語言之路——從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談起[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5 竇曉光;淺析鄧小平關于時間的看法[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6 吳娜;誰是玩偶——再讀《玩偶之家》[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7 汪楊;;秘密花園的文化敘事——論世紀之交中國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寫作”[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8 李孟國;;海德格爾的“倫理”論題與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鄧曉臻;;海德格爾的“此在”范疇——基于馬克思文本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陶徽希;;?隆霸捳Z”概念之解碼[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玲;我國競技體育女性參與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許慶紅;性、政治與詩歌理念[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10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鋼,裴亞莉;種族、性別與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義的理論與批評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遠嬰;女權主義與中國女性電影[J];當代電影;1990年03期
3 戴雪紅;看不見的奴役──當代西方新女權主義批判之的[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6年06期
4 陳彩云;從“平等”、“社會性別”到“公民資格”——西方女性主義的理論轉(zhuǎn)向[J];婦女研究論叢;2002年04期
5 屈雅君;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二題[J];婦女研究論叢;1997年02期
6 關春玲;西方生態(tài)女權主義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1996年02期
7 王躍華,張國勝;當代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J];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02期
8 瑪麗婭·馬爾庫斯,王寅麗;漢娜·阿倫特的反女權主義[J];國外社會科學;1998年04期
9 王謹;新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J];教學與研究;1995年04期
10 肖明華;;分化、危機與重建——1990年代以來文學理論知識生產(chǎn)狀況的一個考察[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陽小華;西方哲學中語言學轉(zhuǎn)向的哲學淵源演變[J];外語學刊;2005年03期
2 王德亮;論分析哲學的語言學轉(zhuǎn)向[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陸俊杰;;語言學轉(zhuǎn)向:內(nèi)涵·歷史·思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年02期
4 徐浩;;后現(xiàn)代主義歷史研究中的語言學轉(zhuǎn)向[J];學習與探索;2009年01期
5 鄒志勇;;文學與語言學互動歷史的初步檢視[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覃安基;;從語言到語言: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游戲”——20世紀語言學轉(zhuǎn)向及其影響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7 高紅;范秀同;;歷史學研究的語言學轉(zhuǎn)向再審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8 黃耀華;語言學轉(zhuǎn)向與文學批評──記語言學轉(zhuǎn)向與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J];中國比較文學;1995年01期
9 管建華;語言學轉(zhuǎn)向與重識國樂[J];音樂研究;2000年04期
10 閻嘉;語言學轉(zhuǎn)向與文學批評的文化立場[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國山;;第三次語言學轉(zhuǎn)向?——評杰羅德·卡茨的意義形而上學[A];“哲學、宗教和科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視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麻天祥;闡釋與哲學的語言學轉(zhuǎn)向[N];學習時報;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蔣文明;淺析中國當代藝術的語言學轉(zhuǎn)向[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2年
2 黃衛(wèi)平;論庫恩語言學轉(zhuǎn)向的根源[D];湘潭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386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93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