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抽象到具體: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思想路徑
本文選題:抽象 + 具體。 參考:《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馬克思從來沒有把文學藝術(shù)看做是孤立的現(xiàn)象,他在考察文學現(xiàn)象時與考察其他社會現(xiàn)象有著大體一致的思維方法或思想路徑——從抽象到具體。這一方法在文學上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作家們應該以歷史的觀點去觀察時代和社會,創(chuàng)造出足以體現(xiàn)時代趨勢和社會本質(zhì)的典型人物形象;其次,在具體寫作中,要"莎士比亞化",不要"席勒式"地把人物形象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當然,馬克思主義文論并不是片面強調(diào)"抽象"和"具體"的某一個方面,而是希望這兩者在具體作品中能達到有機融合和辯證統(tǒng)一。
[Abstract]:Marx had never regarded literature and art as an isolated phenomenon, and he had the same thinking method or thought path 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 in his investigation of literary phenomena and other social phenomena. This method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writers should observe the times and society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and create typical characters which can reflect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society; secondly, in the specific writing, "Shakespeare", not "Schiller" to turn the characters into the pure voice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Of course,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s not a one-sided emphasis on one aspect of "abstraction" and "concrete", but the hope that these two aspects can achieve organic integration and dialectical unity in concrete works.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藝術(shù)學院;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
【分類號】:I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胡同;;從“現(xiàn)實的個人”到“自由個性”——論馬克思視野中的終極關(guān)懷思想[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宮維明;全球化背景下價值沖突的邏輯進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陳根發(fā);;論柄谷行人“閱讀馬克思”[J];北方法學;2007年04期
4 徐曉風,張艷濤;現(xiàn)象學視域的人的主體性[J];北方論叢;2003年05期
5 謝軍,顏昌武;馬克思哲學的價值內(nèi)涵[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陳宇宙;;馬克思文化思想考論[J];武陵學刊;2011年03期
7 陳浩然;張秀梅;張秀君;;解析《仙后》“貞節(jié)”篇中斯賓塞卓越的教育家形象[J];承德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8 劉海江;;實踐與哲學基本問題——論馮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J];巢湖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江渝;;全球化與中國化張力中的革命轉(zhuǎn)換[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24期
10 田海洋;;馬克思的人本理論與生態(tài)和諧構(gòu)建[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閻嘉;;戴維·哈維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傳統(tǒng)[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劉增惠;石鵬;;馬克思論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與建設(shè)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魏文娟;;淺析科技創(chuàng)新與社會發(fā)展的關(guān)系[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4 王琛發(fā);;貔貅拜物教:憑藉拜金趨勢興起的偽傳統(tǒng)[A];宗教與民族(第七輯)[C];2012年
5 劉森林;;物象化與物化:馬克思物化邏輯的再思考[A];“虛無主義、形而上學與資本的邏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劉森林;;馬克思對德國早期浪漫派的吸取與改造:從個性、個體性概念出發(fā)[A];“馬克思與浪漫主義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漢良;毛澤東社會學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于永坤;傳統(tǒng)辯證法的解構(gòu)與批判的辯證法的重建[D];吉林大學;2011年
3 劉榮清;批判與建構(gòu):日常生活領(lǐng)域的意識形態(tài)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4 林海燕;馬克思自由觀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5 鐘志東;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華僑大學;2011年
6 劉聰;現(xiàn)代政治哲學視域下的浪漫派、黑格爾與馬克思[D];吉林大學;2011年
7 李定清;馬克思恩格斯文藝思想與歐洲文學[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肖志明;碳排放權(quán)交易機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玉柱;當代醫(yī)學人文精神的反思與重建[D];吉林大學;2012年
10 舒躍育;心理動力系統(tǒng)與心理學的目的論原則[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瑩;鄧小平“中國式現(xiàn)代化”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曉Pr;辯證地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價值性的統(tǒng)一[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汪巳博;當代辯證法的寬容精神[D];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1年
4 范玉;論馬克思新世界觀對于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超越[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杜文雙;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經(jīng)濟理論及現(xiàn)實意義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李欣;實踐視域下馬克思人化自然觀與中國現(xiàn)代化[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茜;馬克思文學批評的審美話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馬文濤;毛澤東人民觀及當代意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郭富東;論馬克思對共產(chǎn)主義革命的存在論論證[D];復旦大學;2011年
10 任太余;馬克思現(xiàn)代性思想及當代啟示[D];遼寧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玉剛;;現(xiàn)實的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基石[J];人文雜志;2008年03期
2 胡亞敏;;主持人語:做一個堅定的有作為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工作者[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孫文憲;;“馬克思主義文論與21世紀”暨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25屆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文學評論;2009年02期
4 姚鶴鳴;文學中的文化研究和馬克思主義文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5 可曉峰;碰撞·融會·重建——全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學會第20屆年會綜述[J];文藝評論;2004年01期
6 饒先來;求實與創(chuàng)新之作——讀董學文主編《馬克思主義文論教程》[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3年03期
7 黃文發(fā);;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文論與中國傳統(tǒng)文論相結(jié)合的理論思考[J];東方叢刊;2006年04期
8 胡亞敏;;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三十年[J];文學評論;2008年05期
9 張良叢;;新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焦慮、闡釋與走向——“馬克思主義文論與21世紀”會議側(cè)記[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9年01期
10 文浩;;論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對接受美學的接受[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賴大仁;;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拓展[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張仁香;;馬克思主義文論應直面現(xiàn)實[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姚鶴鳴;;文學中的文化研究和馬克思主義文論[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盧俊;彭運石;;數(shù)學思維—思維研究中的“裂腦人”[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軒治峰;;具象-抽象-具象:翻譯的一個心理路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6 鎮(zhèn)咸翔;;淺析面向?qū)ο蠹夹g(shù)在EISE系統(tǒng)中的應用[A];2008年MIS/S&A學術(shù)交流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拜根興;;《三國遺事》所見羅唐關(guān)系關(guān)聯(lián)內(nèi)容的新考察[A];唐史論叢(第九輯)[C];2006年
8 張保守;;文學不能忘記生活[A];延安文藝與先進文化建設(shè)研究——“紀念毛澤東同志《講話》發(fā)表6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毛宣國;;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建構(gòu)的重要選擇——談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與古代文論的溝通融合[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10 馮憲光;;人民文學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陳香;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改革中前進[N];中華讀書報;2008年
2 范玉剛;在新的歷史語境下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論[N];學習時報;2010年
3 丁國旗;回顧過去 建構(gòu)未來[N];文藝報;2009年
4 孫文憲;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的審美話語[N];文藝報;2009年
5 丁國旗;2009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狀況[N];文藝報;2010年
6 上海社會科學院 馬馳;我國當代文論與“西馬”的不解情緣[N];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資源環(huán)境統(tǒng)計》[N];中國信息報;2004年
8 吳岳添;比較文學的新成果[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凌晨光;文藝學史論的創(chuàng)新研究[N];人民日報;2009年
10 《文學理論》教材編寫課題組;反映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新發(fā)展[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泳濤;面向?qū)ο蟮挠邢拊绦蛟O(shè)計方法[D];四川大學;2000年
2 周倜;復雜安全協(xié)議的建模與驗證[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8年
3 周紅兵;新時期前十年文論建設(shè)和理論資源關(guān)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文玲;羅蘭·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D];浙江大學;2012年
5 王剛;社會學視野下的新時期文藝學知識生產(chǎn)[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黃崇超;從與文化、藝術(shù)關(guān)系的演進看中國文學理論建構(gòu)[D];山東大學;2010年
7 陳長利;文學接受·文學形式·意識形態(tài)[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高雁;中國博客文化傳播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文浩;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磊;新時期中國俄蘇文學學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涂軍;馬克思主義文論在中國的翻譯出版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2 侯平川;“中馬”文論概念體系的形成與“蘇馬”文論淵源[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3 朱珊;“物”的三副面孔[D];南開大學;2010年
4 陳書蔚;論高迪的自然主義[D];浙江大學;2006年
5 武秋霞;對海德格爾“座架”說的超越[D];山西大學;2005年
6 劉曉會;LTS中的弱不變量與限制乘積[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瀅;論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陌生化”方式[D];河南大學;2007年
8 張劍鋒;中央蘇區(qū)文論研究(1927-1934)[D];南昌大學;2007年
9 張媚;1927年到1937年中國翻譯文論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10 晏娜;視覺思維的形成以及在現(xiàn)代美術(shù)課中的開發(fā)和應用[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682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868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