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當代大眾文化_當代文本解讀觀的變革
本文關鍵詞:當代文本解讀觀的變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2014/12/1 14:03:00
當代文本解讀觀的變革
四、解讀體驗觀:意義在體驗中生成
西方體驗美學理論認為,一個文本是作家的一種體驗,解讀一個文本就是體驗作家的體驗,體驗作家體驗過的世界,是一種體驗的體驗。而且,讀者的解讀體驗對文本意義有著建構作用,文本的意義只有在讀者的解讀體驗中才能生成。所以,解讀即體驗,體驗即意義,體驗是讀者與文本產(chǎn)生情感交流、心靈溝通而進行對話的基本方式,是將文本從靜態(tài)的物質符號中解放出來而還原為鮮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徑。
那么,何為“體驗”?狄爾泰認為,體驗不同于一般認識論意義上的“經(jīng)驗”,或者普通心理學可以證明的“意識”,而是具有本體論意義的、源于人的個體生命深層的對人生重大事件的深切感悟。在狄爾泰看來,“體驗”特指“生命體驗”,相對一般經(jīng)驗、認識而言,它必然是更為深刻的、熱烈的、神秘的、活躍的。用我們的漢語言釋義,“體驗”也帶有“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的親身體驗含義,它與通常所謂“經(jīng)驗”概念是不同的�!敖�(jīng)驗”指一切心理形成物,如認識、感覺、印象等;“體驗”則專指與藝術和審美相關的更為深層的、更具活力的生命感悟和存在狀態(tài)lv。
我們這里所說的“體驗”,是指文本解讀中讀者對文本世界超越于一般經(jīng)驗、認識之上的那種獨特的深層領悟和活生生的感應境界,那種沉醉癡迷、心神震撼的同構狀態(tài),只有切入這種解讀體驗才可能有文本解讀的建構性。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深層的體驗意味著消解,消解“此在”與“彼在”的鴻溝,把兩個彼此隔絕的世界豁然貫通起來,使讀者從現(xiàn)實世界飄然跨入超然的藝術世界,體驗更意味著生成,它將此在與彼兩個世界融合,構成一個新世界的誕生,使讀者在沉迷的瞬間感悟到文本世界的真義,發(fā)現(xiàn)生命世界的奧秘。對這種文本解讀體驗觀,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考察和分析:從現(xiàn)象學美學的角度來看,文本的意義只有依賴作者的體驗和讀者的體驗才能生成,沒有讀者的體驗就不存在真正的藝術。法國現(xiàn)象學美學家杜弗萊納就曾指出,藝術作品只有當它被讀者體驗時才能變成審美對象,藝術的審美性質只存在于讀者對藝術作品的體驗之中。杜弗萊納說:“審美對象和藝術作品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這里:必須在藝術作品上面增加審美知覺,才能出現(xiàn)審美對象。”lw在這里的“藝術作品”這個概念實際上同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理論不一樣,它不是獨立自足的“作品”,它只有加上“審美知覺”即解讀體驗時,才能真正成為藝術作品。很顯然,杜弗萊納使用這個概念的用意在于強調藝術的審美性質只存在于讀者對藝術作品的體驗之中,沒有讀者的解讀體驗,藝術作品就構不成審美對象。真正的審美對象是被感知的藝術作品,即:審美對象=藝術作品+審美知覺。這足以說明讀者的解讀體驗是藝術作品的生命,,藝術作品只有在讀者的解讀體驗中才能夠生成,也許杜弗萊納的這種理論存有偏頗,但它揭示了解讀體驗的意義所在。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讀者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更是第一位的,尤其伊塞爾等人的“接受”理論探討的焦點就是“讀者體驗”,突出強調文本解讀和接受中讀者體驗對文本意義的“建構”作用。在伊塞爾看來,讀者作為文本解讀的能動力量,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現(xiàn)實的讀者”,即從事解讀活動的具體的讀者;二是“觀念的讀者”,這是從現(xiàn)實的讀者中抽取出來的抽象的讀者。觀念的讀者又分為不同的兩類,即“作為意向對象的讀者”和“隱含的讀者”。前者指“作家在創(chuàng)作構思時觀念里存在的,為了作品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意向的現(xiàn)實化所必需的讀者”,而后者則指“作者在作品的本文中預先被規(guī)定的解讀的行動性,而不是指可能存在的讀者的類型”lx。按伊塞爾“隱含的讀者”這個概念來說,不僅讀者可以在解讀過程中發(fā)揮體驗的建構作用,而且作品本身在其結構中就暗含著讀者可能實現(xiàn)的種種體驗和理解的契機,隱藏著讀者的可能性。這就是說,對于文本來說,讀者已不是外加的了,而是本來就隱含著,是文本的形式、結構中原來就有的。這種讀者雖然不是“真實的讀者”,但卻是它的潛能。這樣,伊塞爾就把讀者文本化了,在文本中為讀者找到了存在的位置。在這種理論基礎上推出的“讀者反應理論”,又進一步強調應該從讀者的角度重新看待文本、意義、文學,認為文本并非獨立存在的客觀結構,而是為讀者而存在的;意義僅僅是讀者對文本的體驗,并且隨著讀者體驗的差異波動;而文學也是讀者在解讀過程中體驗的文學,是讀者心中的文學。讀者體驗不僅包括感情活動,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全部交流行為。也就是說,讀者體驗不是那種可以由心理學、認識論把握的體驗,而是屬于讀者的全部存在方式,因而它需要由本體論來解析。讀者體驗一部作品,就是在構成一個“世界”,一種“存在”�?傊x者反應理論強調讀者體驗的本體地位,重視讀者體驗的本體作用,把藝術視為一種體驗,而讀者的解讀更是一種體驗,是體驗的體驗。這種理論或許過分夸大了讀者體驗的作用,但是應當看到,任何藝術形式都并非如結構主義理論所說是純客觀的、冰冷的東西,而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絕對與人的體驗內在地關聯(lián),為著激活人的體驗而存在的東西。文本解讀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那種滾動奔涌的富有沖擊力的體驗流是不可抵擋的。
深度的解讀體驗,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靈魂的喚醒,是生命的超越。因為當讀者在文本解讀中體驗到作家的生命意識和情感激流而心醉神迷之時,就會頓然形成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主體情感傳導活動,使文本成為一種活感性的創(chuàng)生和傳達,造成解讀主體的靈魂的內在震蕩和劇烈的感情沖擊,或給讀者帶來生命價值信念的蘇醒,使震顫的心靈連帶著整個生命獲得更新和再生;或造就讀者的新的思維秩序和感知方式,從而以一種新的方式去觀照世界,獲得一種新的認識與評價世界人生意義的標準。毋庸置疑,這就是一種通過體驗而達到心靈和人格啟迪效應的文本解讀過程。這種文本解讀體驗過程的本體性質在于:“藝術能在微縮世界的反思之中,賜予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即對形而上學性質的沉思默想”ly。不錯,文本解讀作為一種二度體驗形式,充滿著反省和反思,因而它能夠透過作品的感性形式而抵達“家園”哲學之門。正如卡勒所說:“對某一哲學作品的最真實的哲學解讀,就是把該作品當作文學,當作一種虛構的修辭學構造物,其成分和秩序是由種種文本的強烈要求所決定的。反之,對文學作品的最有力的適宜的解讀,或許是把作品看成是多種哲學姿態(tài),從作品對待支持著它們的各種哲學對立的方式抽取出涵義來。”lz凡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無不充盈著一種人生的詩化哲學意蘊,使讀者在沉迷的深度體驗中反思自省而恍然獲得靈魂的喚醒———意義生成的瞬間。
①②③④⑤喬治?布萊《批評意識》,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2、4、5、16頁。
⑥⑩伊塞爾《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頁,第195頁。
⑦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266頁。
⑧ly羅曼?英加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55頁,第49頁。
⑨龍協(xié)濤《中西讀解理論的歷史嬗變與特點》,見《文學評論》1993年第2期。
lv馬克萊爾《狄爾泰———人文研究的哲學家》,普林斯大學出版社1975年版,第141頁。
lw杜弗萊納《審美經(jīng)驗現(xiàn)象學》,見《美學文藝學方法論》(上),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版,第618頁。
lx伊塞爾《隱含的讀者》,幕尼黑?威廉?芬克出版社1979年版,第9頁。
lz卡勒《論解構主義以后的文學理論和批評》,伊薩卡1982年版,第149、150頁。
By lb | | 引用通告 | 編輯
本文關鍵詞:當代文本解讀觀的變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35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6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