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本朝世俗部和《搜神記》的同類故事的比較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今昔》本朝世俗部和《搜神記》的同類故事的比較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今昔》本朝世俗部 《搜神記》 同類故事 比較 怪異
【摘要】:《今昔》本朝世俗部和《搜神記》中被認定為同類關(guān)系的故事有八個。本論文選取其中五個故事進行比較探討,梳理共同點和不同點,,對其原因也進行了考察。 通過對五個故事的考察,在①降伏怪物中,探討《今昔》猿神的結(jié)局后發(fā)現(xiàn),猿神被徹底廢除活祭品供奉,就是被抹殺了作為神的存在性。此外,《搜神記》的李寄既是活祭品,又被刻畫成女英雄,是為反映拯救不安定的社會的要求而創(chuàng)造的。②蠶的起源說明中,《今昔》的犬頭絲傳說與地方名產(chǎn)的起源和犬頭神社有關(guān),帶有佛教思想。另一方面,《搜神記》的馬頭娘故事訴說了中國蠶神起源,在中國封建禮教思想的影響下隱藏了馬和少女的戀愛。④來自鬼神的托付物中,從《今昔》編者一味批判妻子的嫉妒心的態(tài)度可以窺見到《今昔》女性罪惡觀的佛教思想。而《搜神記》中明確了人物形象,泰山府君相當于冥界的地方長官或太守,官吏近似于泰山政廳文書部的官員。⑤男子和女鬼結(jié)成夫妻的故事中,《今昔》里幽靈妻子的悲慘命運里隱藏的背景是中世不公平的離婚制度,即只站在丈夫立場考慮問題!端焉裼洝返内せ閭髡f中,男人因冥婚而成為名門這一類型在《今昔》里沒有,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熱衷中根據(jù)門閥選舉制度追溯祖先,自夸家族權(quán)勢。⑧巨木傳說里,《今昔》止步于對巨木的巨大的強調(diào)中,具有祝愿國土繁榮的獨到特點。然而《搜神記》對紅色汁液和白頭老人的描寫在《今昔》中沒有,這大概可以用樹木和怪誕有密切關(guān)系的思想解釋吧。 接下來,《搜神記》和《今昔》本朝世俗部的共同點是,故事的舞臺出現(xiàn)最多的是山川海洋這類地方。另外還有橋和大樹。大概因為這些地方經(jīng)常被看作是人世和陰間的邊界。另一個共同點是,故事類型都與充滿動物幽靈等的怪異世界有關(guān)。動蕩的年代里,怪異故事是為了反映人們對常理無法解釋的志怪世界的高漲的好奇心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此外,《今昔》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搜神記》的影響。 《搜神記》和《今昔》本朝世俗部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結(jié)構(gòu)上最大的不同是,《今昔》本朝世俗部有提示閱讀的標題和結(jié)尾評論。由此,編者表達了自己對不尋常之事的解釋,表露出倡導(dǎo)佛教的態(tài)度。但是在《搜神記》里,從簡潔的表述可以看出編者重視故事的客觀性。接著,從內(nèi)容來看,志怪事物的形象不同。《今昔》本朝世俗部中,可怕的,負面的又或可憐的形象很多。與此不同的是,在《搜神記》里則是強大或身份高的很多。此外,《今昔》本朝世俗部盡管脫離了佛法世界,但可以看出是站在佛教的立場上表述的。相比之下,《搜神記》在面對不尋常的志怪事情時,則關(guān)注干寶所處時代前后的社會諸多現(xiàn)象和變遷而來的信仰。 造成以上的不同的理由主要有三個。首先,因為《今昔》的編者有倡導(dǎo)佛教的意圖,即院政時期佛教正在民間普及,《今昔》本朝世俗部根據(jù)佛教思想被創(chuàng)作,作為《今昔》的一部分受佛教支配。 其次,因為《搜神記》的編者干寶作為史官有自己的喜好和編輯意識。干寶是聞名的歷史家,由于欣賞《春秋左氏傳》簡潔的表達,模仿它編寫了《晉紀》。此外,從引用干寶寫的搜神記序的部分可以看出,他相信無法用常理約束的志怪世界的存在,對《搜神記》里社會各種現(xiàn)象和當時一直處于變化之中的信仰風俗的關(guān)注大概是用現(xiàn)在的事確認過去的記錄的方法。這大概也是因為想確定現(xiàn)實世界中是否真的有怪異。 最后一個理由是,從《搜神記》到《今昔》本朝世俗部的傳承過程中有佛教因素存在的可能性。此次《搜神記》的八個故事全部被《法苑珠林》引用了全文。并且還被附加上了佛教的特征。此外,還有一個理由是,赴日唐朝人和遣唐使中的僧侶等人傳播《搜神記》怪異故事的同時,把一些改寫成了佛教的故事。 通過以上的探討,筆者認定《今昔》本朝世俗部和《搜神記》在故事類型上有過傳播。但是,筆者認為由于《今昔》本朝世俗部結(jié)合了佛教要素,而《搜神記》是對志怪世界的探究,因此產(chǎn)生了不同。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313.077;I0-03;I207.41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關(guān)四平;;獨立人格的寫照,睿智思考的結(jié)晶——《何滿子學術(shù)論文集》給學人的啟迪[J];北方論叢;2005年06期
2 胡偉;;《三國演義》的“春秋特征”及其成因[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3 胡可先;論武則天時期的文學新體[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王明雪;;檄文之源——評析《左傳·呂相絕秦》[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徐琳;;借君子之口 行己評之實——《左傳》“君子曰”評論體式解讀[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12期
6 洪映萱;對《明史》修纂的再思考[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4年02期
7 丁紅旗;;梁代私家藏書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年02期
8 毛春偉;;明代學者論歷史撰述中的“心術(shù)”與“公議”[J];求是學刊;2010年05期
9 方燕;;《雞肋編》語言習俗探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鄒愛蓮;清代的國史館及其修史制度[J];史學集刊;2002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鮑震培;中國俗文學史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馬興;堯舜時代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武彬;唐傳奇中的佛、道觀[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可;唐代廳壁記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小爽;從現(xiàn)存唐人選唐詩看唐詩獨特風貌[D];河南大學;2011年
3 李超;明清之際魏忠賢題材小說戲劇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張曉芝;李華古文創(chuàng)作與盛唐儒學覺醒[D];西南大學;2011年
5 安子毓;《史記》所載秦代史事辨疑[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6 王珂;唐前志人小說所彰顯的史家精神及敘史筆法[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趙祖陽;論《左傳》文本中巫文化因子的文學意義[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8 常娟娟;六朝賦序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瑞芳;《搜神記》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07年
10 李薇;公文視角下的今文《尚書》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2629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262902.html